边城腾冲,温润如春。 12月5日,省委书记王宁,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分别与出席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的院士专家、企业家、高校校长代表座谈。 记者注意到,参加座谈的院士专家有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院士,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院士,南开大学原校长饶子和院士等。企业家有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理事长马蔚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中金公司董事长陈亮等。高校校长有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浙江大学校长杜江峰、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中山大学校长高松、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等。
大家围绕办好腾冲科学家论坛建言献策,就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产业等领域合作表达积极意愿,合力推动云南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云视新闻记者透过三个关键句,看座谈中传递的新意、诚意、情意。 政产学研一体,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金融家齐聚,是腾冲科学家论坛的突出特点。 参加2024腾冲科学家论坛,是曹德旺第三次来到云南,他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在云南多地开展了帮扶活动。座谈交流中,王宁称赞他“用一辈子做一块玻璃,而且做到了极致。” “云南很美,很有文化内涵,非常适合把农业、旅游、大健康做起来。”曹德旺表示,论坛本身是一个智库,要抓住契机,把云南所需与科学家、企业家所能更好匹配起来。 彩云之南拥有高原特色农业、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比如,全国2/3以上的中成药使用云南原料。如何“嫁接”好这些资源?成为一大看点。 论坛期间,云南白药携手中银国际、建信北京、金浦健服、中信医疗共同设立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与云南白药一拍即合。”中银国际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敏表示,将依托云南的资源优势,通过百亿级产业发展基金,把品牌和影响力做起来。 “通过‘产融投’协同模式,发挥金融工具对实业的促进和撬动作用,着力将中药材产业打造成为云南的支柱产业。”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文学在座谈中表示,云南白药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打好中药和创新药两张牌,用云南好药材支撑中国好中药。“同时,我们将以磨憨和香港为支点,积极链接国际市场。”张文学说。 云南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3)》显示,目前我国已发现173种矿产,云南拥有157种,其中,82种储量居全国前十、31种储量居全国前三。借助科技力量,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 “不久前,我们联合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了云南省硅材料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推动硅材料创新发展。”云南宇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闫洪嘉认为,云南资源优势愈发凸显,营商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不但创建成为云南省第一家独角兽企业,还将继续向“零碳工厂”、“灯塔工厂”的目标迈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徐政和认为,云南最大的优势是资源,要发挥好优势,往上下游延伸,推动资源经济高质量、绿色化发展。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在全球市场广受青睐。”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说,西部地区资源富集,要抓住机遇,奋力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高质量发展。 云南活立木蓄积量、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居全国前列,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碳库。丰富的碳汇资源,既是发展资源经济的重要抓手,也是产业招商的重要资本。 “云南完全可以在推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子。”马蔚华介绍,今年7月,深圳首次发布“降碳贷”信贷产品,通过将贷款利率与企业减排效果等指标挂钩,为企业碳减排贡献精细化“定价”,精准激励企业绿色低碳转型。马蔚华建议云南积极创新实践,吸收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经验做法,发力碳汇市场建设,以金融活水助力地方经济绿色低碳发展。 青山绿水是云南必须守住的底线。省委旗帜鲜明提出,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座谈中,大家认为,“绿”是云南的底色。比如,云南电力装机1.45亿千瓦、绿电占比超过90%。“云南的绿电是隐性的优质电,完全可以通过碳核定实现显性利用,放大经济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这是云南将隐性资源优势转化为显性发展优势的潜力所在。 “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介绍,法国有1000多家温泉医疗诊所,云南要依托丰富的地热资源,探索温泉+运动+饮食的系列康养产品。对此,他建议教育部门在康养专业学科建设上发力、科技部门在推动建设相关省级实验室上发力、卫生健康部门在统筹医疗资源方面发力、高等院校在推动产学研结合方面发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实践,科技要打头阵。 “科技力量支撑云南交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认为。 云南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广阔的应用场景。近年来,云南用好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资源,加大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力度,搭建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新场景、新业态,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面持续发力。数据显示,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32.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66公里、农村公路29.2万公里,均居全国第2位。 科技是驱动力,更是生产力。座谈中,大家认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成长,为云南发展提供了新空间。记者注意到,今年12月1日,昆明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正式启动,对于打通对外联络渠道、吸引全球数据汇聚、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看到云南在推动算力基础建设方面的努力。”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表示,将为推动云南构建算力一张网等方面作出清华贡献。 “华为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战略研究院院长周红表示,华为自1995年进入云南以来,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绿色化、智慧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磨憨、河口智慧口岸已成为全球标杆。“我们将汇聚资源,与云南加强协同,打造特色行业模型,助力云南数字经济发展。”周红说。 座谈中,王宁、王予波希望各位院士专家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云南发展,深入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成果在滇转化,共同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期待更多的清华学子到云南发光发热、建设边疆。”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诚挚回应。 新意,是思想交流的碰撞;诚意,是合作共赢的决心;情意,是双向奔赴的愿景。云南是科研的宝地、创新的热土,诚邀各界走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来这里旅居、科研、投资,共同垒起一座科技创新的高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