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的“莫西干”

应用介绍

松鼠依据生活型分成了“树松鼠”、“地松鼠”和“飞松鼠”三类,飞松鼠在汉语中被称为鼯鼠(大体型)或飞鼠(小体型)。与昆虫、鸟类和蝙蝠类似,在获得了滑翔能力之后,飞松鼠与系统发育位置相似的其他松鼠亲戚相比分布范围和多样性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布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的各种森林地带,体型从13.5克的一点红小飞鼠(Petaurillus emiliae)到超过2千克的多种巨鼯鼠(Petaurista spp.)。

化石记录显示飞松鼠起源于欧洲或北美洲,在更新世之前,飞松鼠的多样性中心都位于欧洲。而现今,亚洲却拥有最多的现生飞松鼠,尤以东喜马拉雅地区和巽他群岛为最。由于夜行树栖的习性,兽类调查中广泛应用的红外相机和夹日法都不能很好的调查到飞松鼠。近年来陆续有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错那县拍摄到鼯鼠照片。经鉴定,其中包含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执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西藏重点地区生物资源调查项目期间也监测到了这两种飞松鼠。

不丹大鼯鼠拥有独特的“莫西干”发型(两边低中间立起来的发型英文实为Mohawk,莫西干为国内翻译错误),此前在国内还没有确切的记录。李氏小飞鼠是Li et al.(2021)建立的新属喜山大耳飞鼠属的唯一成员,此前仅知分布于我国云南省西北部和缅甸北部。

 

不丹大鼯鼠(曾祥乐 摄)

 


不丹大鼯鼠(曾祥乐 摄)

 

李氏小飞鼠(曾祥乐 摄)

 


李氏小飞鼠(曾祥乐 摄)

 

原文题目:

西藏发现不丹大鼯鼠和李氏小飞鼠

作者:李权、李学友、曾祥乐、白皓天、 Stephen Jackson、胡哲畅、朱中旭、汪思远、 罗康、 罗京、普明进、 普昌哲、蒋学龙

DOI:10. 16829/j. slxb. 150923

 

不丹大鼯鼠Petaurista nobilis (Gray, 1842)

记录地点:错那县、亚东县、墨脱县

错那和亚东样本的外形特征符合不丹大鼯鼠不丹亚种Petaurista nobilis singhei Saha, 1975 的鉴别特征。墨脱样本的外形特征符合米什米大鼯鼠Petaurista mishmiensis Choudhury, 2009的鉴别特征。尽管两者背部毛色有较大的差别(米什米大鼯鼠背面为均一的栗红色;不丹大鼯鼠背面仅头部和背部中央为栗红色,颊部、体侧、翼膜和尾为橘黄色, 将背部中央的深色区围成马鞍状),但头骨十分相似,系统发育关系为姊妹群,Cyt b基因的K2P遗传距离极小(1. 85%),分布区连续,故本研究建议将米什米大鼯鼠降为不丹大鼯鼠的米什米亚种。不丹大鼯鼠为中国兽类新纪录。

 

李氏小飞鼠Priapomys leonardi (Thomas, 1921)

记录地点:巴宜区、墨脱县、错那县

除体型稍小外,西藏和云南的李氏小飞鼠样本的毛色和头骨、颊齿特征都非常相似,线粒体基因 (12S, 16S) 的K2P 遗传距离也小于鼯鼠属5 个物种之间的最小值。有趣的是,李氏小飞鼠西藏种群的阴茎长度、直径和形状与云南种群有显著差异,但生长模式仍相同。尽管阴茎形态学常被作为兽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但考虑到两个西藏种群之间并非单系,而是“(云南种群+ 巴宜种群) + 错那种群” 的系统发育结构,故本研究仍建议将李氏小飞鼠视为一个种,为西藏自治区兽类新纪录。李氏小飞鼠阴茎的变异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李氏小飞鼠阴茎形态比较:西藏种群(上)和云南种群(下)。

 

以上科研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兽类学报》。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点赞(0)

立即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