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映衬下,丽江古城更显整洁明亮。来到丽江,听了纳西族民歌,就不能不看“东巴文”。穿越老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拐进了一条小巷。不多时,便来到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工作人员(左一)向记者介绍东巴纸制作技艺。 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走进宽敞的厅堂,等候多时的馆长和闰元身穿羊皮袍,笑盈盈迎上来。和闰元告诉记者,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2016年开始运行,集中呈现东巴文、东巴画、东巴纸等纳西族文化艺术。

东巴文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也是长江上游发现较早的文字起源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岩画阶段,约有1400个单字。东巴文对于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2020年12月,纳西族东巴文书写艺术被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闰元(左一)向记者介绍体验馆内展陈的东巴画。 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我13岁开始练习书写东巴文,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语速缓慢,笑容可掬,围绕东巴文、东巴文化,和闰元娓娓道来。

体验馆展厅内,印刷在东巴纸上的东巴古籍文献,已历经数百年时光。有的文献颜色已经发暗,但纸张质地依然坚韧,文字依旧清晰,让人感慨“纸寿千年”生命力的同时,也走进了灵动的东巴文世界。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世界现藏东巴古籍文献3万余卷,其中丽江地区存有2万余卷。2003年8月,纳西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和闰元告诉记者,东巴文主要用瓣尖竹笔蘸墨书写在东巴纸上,竹笔线条有粗细变化。在和闰元的演示下,只见笔纸互动间,笔致、墨色发生微妙变化,游走出充满张力的线条和筋骨,一行动感活泼的象形文字东巴文次第呈现在我们眼前。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内展出的东巴画。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内展出的东巴画。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除了东巴文,展厅内还挂满了东巴画如《纳西图腾》《自然神》等。灵动的线条、缤纷的色彩、神秘的图案,无声诉说着纳西族这个古老民族的青葱生命力。2006年,纳西族东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擅长东巴文书写和东巴画创作的和闰元,在北京、昆明等地多次举办过画展,还和其他东巴文、东巴画传承人一起,先后赴日本、法国、英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开展东巴画巡展。

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既是东巴文化传承展示的空间,也是游客研学体验的载体。

和闰元(左三)向记者讲解东巴文书写技法。 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潮新闻记者和云南日报记者展示用东巴文书写的“长江之歌”。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潮新闻记者和云南日报记者展示用东巴文书写的“长江之歌”。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夏令营、冬令营时体验馆几乎天天爆满。”和闰元说,在平时,针对小学生群体,体验馆每周四下午都会推出50人左右规模的东巴文教学。和闰元不定期走进校园,走上讲台,为丽江古城的小学生们上文化课。

和闰元们还创新传播形式,在B站开设了“一起来学纳西文”账号,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东巴文书写的基本技法,科普东巴文化的历史知识。

课堂之外,东巴文正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目前,东巴文的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学术研究、艺术拓展使用,如图画、艺术设计、商标设计等。”和闰元说。走在丽江的古城、村镇,处处可见用东巴文书写的楹联、墙绘、指示牌等。

东巴文、东巴纸的相关文创,更是受到游客热捧。在一家东巴文化文创店,来自福建的游客陈雪乔,正在请店员用东巴文给朋友书写明信片,“这种象形文字很可爱,也很形象,用东巴文写几张明信片寄给朋友,感觉很有纪念意义。”

在纳西语中,“东巴”意为“智者”。“我还不敢说自己的是‘东巴’,还要继续努力,一边不断学习,一边做好东巴文化的传承。”和闰元谦逊地说。

和闰元(左二)指导记者用东巴文书写的“长江之歌”。潮新闻记者 张孙超 摄

文以化人,人能恒“艺”。东巴文化就像丽江边奔流的金沙江水,滋润着人们的心田,鲜活着这个民族的生命。新中国成立时,纳西族人口只有六万人,如今,三十万纳西族人生活在西南地区。世代居此的纳西人,传承和弘扬着充满本民族特色的多彩文化。它们就像丽江四季盛开的鲜花,品类纷繁,绚丽夺目。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