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记#

第024期

夏日的雨露穿梭云层,让我们一起随着微风去到玉溪大营街,探访那位用30年收藏一条街的时光记录者:陈宝贵。

图片

刻成了过去的我

陈宝贵喜欢雕刻,青年时的他到昆明学习技术,学成归来开办了属于自己的木工作坊,正是从这时起,他开始了自己的浮雕创作。

图片

时光的流逝既快又慢,细致入微的刻画、一丝不苟的专注,让时间一不留神就倏忽溜走;却没想,这一雕,就是大半辈子。

拿起刻刀的一瞬,就彷佛穿越了千百年来的历史,感受着古时工匠的灵魂,继承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带着他们的意志,慢慢将原本普通的木材勾画成型,刀刀生花,逐渐刻画出自己心里的大营村。

雕刻在装饰手法中占有首要地位,其中,以浮雕使用居多。

图片

对浮雕的热爱激励着陈宝贵在这条道路上孜孜不倦地深耕,他没有学过美术,但他深知,创作不能凭空想象,总需要一些物件来做参考。

图片

贴近生活,贴地气的艺术作品才是好作品。

在照相机尚未普及的那个年代,他用之前自学的摄影和相片冲洗技术,把所看到的美景保留下来,以此为自己的浮雕创作赋予生活的气息。

图片

从小生活在玉溪大营街的陈宝贵,80%的作品都是以大营街为内容创作的,用他自己独特的语言,深情告白家乡。

借助越来越丰富的生活灵感,陈宝贵潜心钻研,花十年时间创作的《端午汇溪图》,再现了40多年前的大营街过端午节时的热闹场景。

图片

整个作品浑然一体,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令人叹为观止,被称为玉溪版的《清明上河图》

收藏着现在的我

陈宝贵想要留住大营街的魂,仅仅只是照片太过单薄。

图片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营街在不断发展变化,很多老物件大家不要了,陈宝贵就着手开始收集这些记载着大营街市井生活的东西,用来给自己的雕刻作品做参考。

不少人知道他做收藏,也自愿将家里的老物件捐出,一点点丰富着他的藏品。

不知不觉三十多年过去,回首一看,他竟收了十五万件东西,从图书到瓷器,从服装到民俗器物,从石雕到农具……

图片

别人眼中的“废品”全成了陈宝贵舍不得丢的、有关大营街记忆的宝贝,放满了两万个平方的空间,藏品数量之多,覆盖范围之广,让他成了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以此开了玉溪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陈宝贵的作品不卖也不送,全部收藏于自己的艺术馆内陈列。

“我认为艺术品应该让它传世,成为后人可以看到的一部‘活的历史’。希望通过与大家分享收藏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他选择用浮雕和收藏老物件的方式来记录大营街的历史。

记录着未来的我

即使在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要完整记录下一个时光,依旧是一个工程浩大的艰难任务。

图片

什么样的介质保存时间最长?什么东西最具有代表性且值得收藏?自己的坚持是否值得……诸多问题困扰着同行的时光记录者,但不管过程如何,这些努力都是有回报的。

图片

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至少,来参观的不少大营街人看了这些藏品都会热泪盈眶,因为陈宝贵用自己的艺术品和藏品带他们重新走回半个世纪前的大营街,让他们看到了过去父母劳作的身影,听到了过去赶集时小贩卖力的吆喝声。

“摄影作品可以把家乡拍下来,文学作品可以把家乡写下来,我同样可以用自己的雕刻技艺把家乡刻下来,并且还能更形象地持久保存。” 从2004年开始,陈宝贵有了新的目标:有生之年完成1000幅作品构成的“中国乡村浮雕图集”。

图片

这条街哺育了陈宝贵懵懂的童年,陪伴了他奋斗的青年,见证了他革新的中年,千言万语融入手中的刻刀,带更多人来看自己这绝美的家乡。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