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普洱 中国的茶」 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景迈山古茶林 小编抱着学习的态度为大家梳理 一起来认识它~
普洱景迈山属于亚热带山地立体季风气候,降水、湿度、雨热同季等利于茶多酚、氨基酸、叶绿素形成,土壤中磷、硼等元素含量非常适宜温性的普洱茶生长。 01 “五世茶祖”景迈山
研究发现,景迈山完整地囊括了古茶树演化发展的5个重要进程: 茶树始祖(景谷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 ↓ 茶树远祖(多地发现2500万年前的中华木兰化石) ↓ 野生茶树(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王) ↓ 过渡型茶树(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 ↓ 栽培型茶树(澜沧景迈芒景栽培型万亩古茶) 景迈山也成为“人工栽培型茶树”最典型的遗存,被称为“五世茶祖”。由于栽培型茶树在一定树龄以后(约100年)逐步进入低产期和衰亡期,这些茶树在历史上逐渐被新茶树更新,因此古茶林存在更新演替的动态过程。但这种更新在景迈山这片地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过程中茶树的种类没有变。
古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1250-1550米之间的山地、村寨周边和次生林中,1000多年来,景迈山世居民族采取“林间开垦、林下种植”的方式,创造了林茶共生的景观,延续保存至今。 智慧的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森林间斑块状开发古茶林,古茶林外围保留宽度约40米的森林防护带,防护带内不得砍伐树木和种植茶树。由于云南大叶茶是耐荫、喜温、喜湿的作物,便形成了乔、灌、草立体种植结构,最下面是草,中间是茶,高的是大树。古茶树不用施肥和喷药。这样的种植结构自身便具有防风、防冻、防病害、产量高的智慧养护功能。
在全球茶园普遍采取“台地化种植、机械化生产、农场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以打造现代种植园经济的大背景下,景迈山尤显独特,它展现了世居民族遵循野生茶树生理特性和生长规律栽培茶树的漫长里程中领悟积累的智慧知识,以及依托丰富物种群落之间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实现森林—茶林良性互动、有机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1]
02 生物多样景迈山
根据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景迈山古茶林内共记录种子植物125科、489属、943种和变种,中国特有种214种,占23.2%,其中云南特有种108种,占特有种总数的50.5%。珍惜濒危保护植物15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1种。动物主要有观赏昆虫16种,陆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有15种。鸟类134种,蜜蜂等经济昆虫21种。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稳定高效的自然生态系统。
专家组调研后得出结论: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要素是完整的。遗产范围内包含了所有表现茶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的必要要素,包括古茶林、村寨、隔离防护林等与林下茶种植有关的所有要素,以及保证茶农生活的林外耕地等。古茶林得以延续的价值体系和知识体系是完整的。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特别是古茶林的位置形成后再未改变过,古茶树的品种也未改变;古茶林的种植者和维护者是真实的,各村寨人口和劳动力一直以世居民族长期居住于此,森林-古茶林-村落的空间关系,以及由独特茶文化维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都保持着高度的真实性。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其突出普遍价值: 它是世界上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的“林下茶种植”方式保存至今的实物例证和典型代表,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生产典范和人居环境典范,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生态伦理和生态智慧,其可持续发展和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对当今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据统计,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茶叶产量近600万吨。近年来,全球诸多产茶及拥有悠久茶文化历史的地区正在深度激活茶园独具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和景观资源,纷纷为可持续保护管理或申遗做足准备。[2]中国云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能成为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分量之重可想而知,这对于景迈山、中国乃至全球茶界而言,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跨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