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记#
第043期


图片

法国人“晓松”为啥选择了这里?

在叫晓松之前
他还不叫晓松
法国人Gil
会说6国语言
在亚洲做过20年记者、摄影师
当过3次战地记者
后来……
他来到了大理的磻曲村成了晓松
他在苍山下的美食“日记”一写便是十年

图片

图片

晓松与宝松

李宝松是土生土长的磻曲村人,两个人是怎么成的朋友已经没人记得,因为成为朋友这件事定义本来就是不同的,更何况不同国籍、不同经历的两个人。

图片

他们没谈过友情这个话题,倒是会经常一起喝酒。李宝松算是晓松的半个向导,晓松美食最与众不同之处,倒不仅是法式的烹饪方法,而是他所用的食材有部分就来自苍山。

时鲜的菌子当然在其列,然而更多的是一些当地人从小吃到大却很难叫出正确名称的物种,比如某种用来解渴的野果,比如用辣子和盐巴搅拌后就可食用的野菜。

往往上山的时候,宝松走在前面,像半个引路者,晓松走在后边,像半个观光客。

图片

那些在宝松眼里熟悉的如同空气一样自然的景致,对于晓松看来,处处是惊喜。有时候用另一双眼睛来看我们生活过的世界就仿佛打开了新世界。

上山的时候,宝松会背着自酿的土白酒,晓松虽无法适应高度白酒辛辣的口感,但仍不会抗拒宝松的“分享”,在他看来,这种特殊的“饮料”与这里的高山清风是标配,酒亦醉人,人亦自醉。

也许就是在这些走过的山路里,在你摔倒,我扶起;你探索,我告知;你走错路,我也走错路中,一段不同国籍的友谊氤氲而起,升腾成一段友谊。

图片

话说做菜这件“小事”

法餐,有着繁琐又充满仪式感的流程,往往做菜的过程也讲究精美有致。来了大理,融合菜系成了晓松美食的新定位。

云南十八怪里有一种美食:牛奶做成扇子卖,说得便是大理的乳扇。在晓松的食谱里,乳扇代替了芝士,有了风花雪月的韵味。当然,还有其他让品尝者惊喜的“组合”,主打一个,看是一回事儿,吃是一回事儿。

图片

因为是一个人的餐厅,晓松做的每一餐从寻找购买食材到摆盘上菜都是自己完成。

他喜欢穿上当地的棉布衣衫、带着不记得从哪儿淘来的银镯子,逛这里的菜街子……曾经的记者属性在这种时候总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只是在当地人眼里,这算不得采访,不过是一个外国人在“款”家常(“款”与“聊”同义,聊家常)。

图片

做融合菜最讲究的是味道的碰撞,既要大胆创新也要小心求证。而苍山四时不断的食材更让晓松的菜系有了“开盲盒”的乐趣。

图片

饮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而在晓松看来,文化间的交融也是如此。差异化并不会带来矛盾,相反,会带来更强的引力。在尊重的前提前,感知另一种文化的美好,是一种如同人生打开副本一样的快乐。

图片

是他乡更是故乡

晓松来到大理磻曲村之前也去过很多地方,每个地方自然都有独到的美,但是却不曾让他长久地停留。

图片

让他行走在路上的有探索的目光和放飞的思想,但让他留下来的是安宁的心灵。在曾经的战地记者生涯里,他看到过多的真实与残酷,如今,在这里,他觉得找到了根:“我去过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但总觉得这些地方像是十字路口,人来人走,没有根。但磻曲村像一个宁静的岛,可以过一种跟土地有关系、有根的生活。”

图片

2023年10月25日,《晓松美食日记》从近6万个中外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第五届“第三只眼看中国”国际短视频大赛《食见中国,吃遍全球》单元一等奖。

“第三只眼看中国”短视频品牌由中国外文局创办于2018年,并于2019年举办首届国际短视频大赛,长期面向中外创作者团队、外籍主播、自媒体团队与个人,征集多语种、多形态的中国主题短视频,展现外国人观察中国的独特视角,记录外国人行走中国的精彩历程,聚拢世界各地的中国故事,呈现第三方视角下的中外融通。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