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 高温天气让人无法“冷静” 北方即将被高温“包月” 南方则是暴雨天or桑拿天 极限二选一
北方“烘烤”持续,南方“闷蒸”将上线 昨天(17日)开始,随着暖高压脊东移,华北、黄淮一带的高温天气卷土重来,高温核心区域在京津冀一带。东北地区由于午后晴空辐射,局地升温迅猛,炎热天气也会发展增多。 大城市中,石家庄、济南未来四天高温天气将持续“待机”,北京、沈阳最高气温均刷新今年以来新高。 此外,在华南地区,未来几天降水减弱后,气温也将陆续上升。大城市中,福州在20日或迎来今年首个高温,海口也将出现长达一周左右的高温天气。南方下雨后天气潮湿、闷热,一定注意防暑。 高温带来的影响 不仅是让人汗流浃背、心烦气躁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 人体的体温调节也会出现紊乱 引起一系列症状 甚至带来致命危险 别拿中暑不当回事 高温给汗腺增加工作量,大量出汗导致人脱水和电解质(如钠、钾等)紊乱,继而出现中暑症状。 先兆中暑 先兆中暑时,体温正常或略微升高,主要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无力、口渴、头晕、头痛等。 轻度中暑 轻度中暑的症状在先兆中暑基础上继续加重,体温上升,并且出现皮肤灼热、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 重度中暑 出现高热、痉挛、惊厥、休克、昏迷等症状。重症中暑按表现不同可分为3种类型。 热痉挛 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肌肉间歇性痉挛,尤以小腿腓肠肌痉挛为特征,也可出现肠痉挛性剧痛。 热衰竭 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呼吸增快、心律失常、晕厥、肌痉挛、血压下降甚至休克。 热射病 最为严重,致死率高!主要表现为体温明显增高,皮肤干热、无汗,昏迷。 别“踩坑” 高温天防暑误区速览 误区一 高温不出门,躲在屋里就没事 不是只有户外暴晒才会中暑,在通风不良的室内闷热环境下,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供应不足,更易出现头痛和头晕等症状,导致“室内中暑”。尤其是体弱多病者、老人,更要警惕。 图源:视觉中国 误区二 高温天,穿得越少越凉快 皮肤确实有调节体温的功能,当皮肤温度高于气温时,露出四肢等有助散热。但当环境温度接近或超过37℃时,人体热量的散发就几乎全靠出汗来完成了,此时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 图源:视觉中国 因此,穿得越少,从外界吸收热量的面积也就越大,反而使人感觉更热。穿得少还会让皮肤暴露在紫外线之下,增加灼伤的可能性。 误区三 猛灌凉白开,多喝水解暑 喝水过多可能导致脱水进一步加重。人体大量出汗时,已经丢失了电解质,这时如果一次性饮入大量的白水,会让体液中电解质浓度进一步稀释,人体为了维持原有电解质浓度就会更努力地“排水”,导致“自发性脱水”。 图源:视觉中国 中暑这事儿,到底怎么防? 舒适环境 应尽量避免待在高温、高湿及不通风的环境里,出行避开高温时段,做好防晒防暑。 适量饮水 可以喝一些白开水、糖盐水,或喝含钾、钠、氯等离子的电解质饮料,不建议饮用含酒精饮料和高糖饮料。 保证睡眠 炎炎夏日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科学合理饮食,注意营养均衡,从而保持充沛体力。 一旦中暑,如何急救? ▼ 速 降 温 速 降 温 速 降 温 先兆和轻度中暑 热痉挛 按照先兆和轻度中暑救治方法初步处理后及时送医,补充足量糖盐水,缓慢拉伸、按摩痉挛肌肉,并可用解痉止痛药物。 热衰竭 使中暑者在阴凉通风处平卧,抬高下肢,及时快速降温、补糖盐水,谨防低血压,保证重要脏器血供,尽快送医。 热射病 现场降温急救的同时立即送医。体温越高、持续时间越长,组织损害越严重,预后也越差。可采用冰帽、冰毯,把冰袋放在颈动脉、腋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处帮助降温。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 高温天气持续“打卡” 请采取正确的防暑措施 平安度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