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3名航天员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启为期5个月的太空之旅。航天员中,一个戴着眼镜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桂海潮。
从教授到航天员
桂海潮在选拔和训练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后
这次太空之旅对他有哪些影响?
《开讲啦》节目现场
桂海潮向大家分享了他的“太空出差记”↓
桂海潮教授的太空之旅不仅实现了他个人的航天梦想,也为中国航天事业增添了多个“中国第一”:第一位非军人航天员、第一位上天的载荷专家、第一位戴着眼镜的航天员,这些第一也让桂海潮的太空之旅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桂海潮作为我国航天员队伍“新成员”,他的博导身份备受关注,许多网友也脑洞大开:“下周的课暂停一下,我要去一趟太空”“导师,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可以上天找你吗?”…… 桂海潮讲述,虽然没法实现大家期待的“上天开组会”,但他也想了办法跟进学生的情况。 航天员跟家属天地通话时,桂海潮会让自己的家属定期收集学生们的课业和问题,趁着天地通话的时候,再把自己的回复请家属转达给学生们。这让很多同学非常羡慕,他们拥有一位“上帝视角”的导师。 节目中桂海潮首次坦言,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有三句话,深刻地影响着他。 这句话是航天员杨利伟从太空看地球的感受,那时候读高中的桂海潮听到这句话后心潮澎湃,他激动地想,如果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一定很酷!不过自己近视了,戴眼镜应该当不了航天员。 为了离自己的梦想近一些,桂海潮报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一路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老师。
桂海潮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中国空间站时代到来,提供了选拔新类型航天员的机遇,始终有着一个航天员梦的桂海潮终于等来了机会,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最终以载荷专家的身份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21年前,被杨利伟登上太空的壮举点燃太空梦的时候,已经近视的高中生桂海潮没敢想自己有一天,也能从太空视角一睹地球家园的美丽。 “神十六”撤离返回时,桂海潮手里拿着高清相机,记录我国空间站亮丽的全貌,桂海潮回忆:“我甚至都不敢说话,保持呼吸均匀,想让手稳定一些,让相机拍得清楚一些。那一刻,依然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句,我们的空间站很帅!” 第二句话是指令长景海鹏在训练中对朱杨柱和桂海潮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在任务中,当航天员处在太空、失重、密闭、狭小、噪音这些特殊环境影响之下,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出错。一个人在做某一项操作,另外两位在旁边也要眼睛盯着,耳朵听着,脑子里边想着,必要时嘴上还要提醒着,就好像自己在做这项操作一样。 同舟共济的战友固然可以相互信任,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会出错,所以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态度去面对任务中的每一个细节。 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中国载人航天乘组一心、天地一心的极致追求。 在太空中,“神十六”乘组开辟了“太空菜园”,和地面的工作人员同步种植了生菜、樱桃番茄。在种植的过程当中桂海潮发现,天上种的菜往往比地面上种的发育速度更慢。 桂海潮说,当时他每天早起浇水、开光照、盼开花,从月初等到月末,一直等到自己从空间站撤离的时候,也没看到自己种的菜开出花来。 究其原因,植物的根系生长具有向重力性和向水性。在相同的供水条件下,由于太空失重的原因,天上的植物根扎得不如地面的深,根系的生长也不如地面的发达,这就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就慢,长得也不如地面茁壮。 桂海潮从中认识到,那句“根深才能叶茂”的俗语不仅蕴含着哲理,更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桂海潮的故事成为许多学子励志的标杆,他讲述,读书学习让自己朝着梦想一点一点靠近,通过读书学习,确实可以提升自我才干,甚至帮我们解决生活当中窘迫的困境。但是从更长时间的体会来讲,读书学习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宽阔。 最后,桂海潮还说:“我体会到更多的是热爱,而不是带着一种逆天改命的压力去读书学习。”
目前,回到地面已经半年多的他,身体指标已经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但他比在天上更忙,正如出舱时说的那样:“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我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