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云南,人称彩云之南,一个极富诗意的奇异意象,仿若“诗和远方”的本体,自带一种云山雾绕的朦胧之美。其实只要去过云南,你就知道云不仅是比喻,更是真实的写照:云有千般姿态,而云南恰如彩云,万物共生,有着万般变幻。


这首先是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赋予的。来到‌云南,任何一位生态学家都会向你津津乐道:云南,地处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涵盖了“‌中国西南山地”“‌东喜马拉雅地区”和“‌印度-缅甸”三个地区的核心和交汇区域。


一组数据,能帮助我们更为直观地理解云南的丰富性——4.1%和50%。它意味着云南以4.1%的国土面积,坐拥全国50%以上的生物物种数。根据《云南省志·动物志》,在这39.41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脊椎动物多达2273种,鸟类、鱼类、兽类、两栖爬行类居全国之冠,并且这里还是世界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


当我们说“神奇动物在云南”,我们是在说,云南是“生命大爆炸的原生现场”“野生动物的诺亚方舟”,更是“自然界生灵的安全通道与汇聚之地”。云南,是当之无愧的动物王国。



图片

爆炸与撞击

云南生命的奇幻缔造

图片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是华夏先民关于万物起源的奇谲想象。这些瑰丽的传说,帮助一代代中国人诗意地理解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的哲学命题,得以在华夏大地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图片


现代科学另有一副面孔。它理性、严谨、拒斥玄学,一切未经证实的传说都无法进入其话语体系。可有趣的是,如果用不带情感的科学来揭示生命起源之谜,呈现出的,竟是连最具想象力的人也无从描摹的戏剧化图景。


原来,世间万物竟如流星雨般是突然涌现的。那是距今5.4亿至5.2亿年之间发生的事,地质学上属于寒武纪,故称“寒武纪生命大爆炸”。在这2000多万年里,节肢、腕足、蠕形、海绵、脊索……各种前所未见的动物横空出世,形成多种门类动物同生、共存的胜景。这在生命演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图片


物种为何成群地来?古生物学家仍在苦苦探索。云南澄江化石地古生物化石群为研究提供了珍贵证据,而其面世本身,就像云南这片土地,充满了不期而遇的偶然


1984年7月1日,古生物学者侯光先在澄江帽天山“敲石头”时,一枚纳罗虫化石忽然掉落,他捡起来细细端详。“刹那间空气静止了,我呆呆地看着标本,手在抖。”事后,侯光先如此回忆彼时的心境。正是这枚纳罗虫化石,揭开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神秘面纱。


图片

抚仙湖虫,寒武纪早期

藏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图片

奇虾,寒武纪早期

藏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图片

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寒武纪早期

藏于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


经过侯光先等人努力,澄江一带发掘出20多个门类、300余种寒武纪珍稀动植物化石,其中80%属于新种,几乎所有现生动物的祖先都能在这里找到原型。抚仙湖虫、奇虾、昆明鱼……这些原始海洋动物的软体化石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看到它们,仿佛穿越回生命大爆炸的原生现场。


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


澄江化石地并非云南仅有的远古遗迹。1938年,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就在云南禄丰县发现中国第一具完整的恐龙化石,并将其命名为“禄丰龙”。经研究,禄丰龙生活在距今约1.9亿年的侏罗纪,从时间上说,算是澄江古生物的“后辈”。


图片

“禄丰龙”化石

藏于禄丰世界恐龙谷


你或许注意到了,澄江的动物化石来自海洋,而禄丰龙是陆生生物。这说明造物者的鬼斧神工,曾让云南沧海变桑田。


图片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而影响最剧烈也最深刻的改变,源自6600万年前后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对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解释说:“这次碰撞导致喜马拉雅山隆升,云南正处在这个隆升地带的边缘。”这奠定了现今云南极为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系统。


图片
图片

云南德钦,梅里雪山


在两大板块的撞击下,地壳不断挤压、变形,不仅形成了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脉,还造就了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横断山脉纵贯云南西北,形塑出“北高东低”的倾斜向下式地势。据此可将云南分为三个梯层:滇西北是第一梯层,地势最高;滇西、滇中、滇东稍低,第二梯层;滇南、滇东南与东边的黔中高原构成最低的第三梯层。


根据地理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云南三个梯层间最大的海拔高差达6663.6米,存在约40℃温差,相当于从黑龙江直下海南。由此造就了不同的气候类型,使云南坐拥从热带到寒带的生态系统多样性。


图片

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


这种多样性在单个梯层的内部亦有体现。以滇西北为例,这里有多条南北走向的高山和峡谷相间排列,形成“川”字形纵谷区。相对隔离的条件,使纵谷充当了物种分化的天然试验场滇金丝猴和怒江金丝猴的分道扬镳就与此相关。双方原本拥有共同的祖先,一支栖息于香格里拉,一支活跃在高黎贡山,直线距离不算远,可纵谷阻隔了交流,年深日久,分化为两个物种。


图片

滇金丝猴

图片

怒江金丝猴


千万年来,像这样物种演化的恢宏史诗在奇峰异谷间不断奏响。云南,从生命起源的开端,就沿着大江大河铺展出无穷无尽的动物家园,在天崩地解的大变局中,为生灵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庇护所,成为世界很多物种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也奠定了“动物王国”的主旋律



图片

避难与繁衍

全立体气候下的万物生长


图片


同样,这也和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与云南自身的小环境密不可分。


地球并不是单纯的恒温系统,事实上,在迄今45.5亿年的“球龄”中冰期和间冰期总是交替出现,对气候变动及生物多样性产生深远影响。约200万到300万年前,第四纪大冰期爆发,全球气温普降。尤其高纬度地区,冰川覆盖,极度寒冷,还引发了干旱、沙漠化以及海平面大幅下降。这对欧亚大陆北部的生物群落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大量动植物灭绝,幸存者纷纷南逃。随着冰川持续扩张,渴求生存的生灵们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迁徙浪潮。

图片

图片

云南德钦,白马雪山的U型山谷

第四纪山谷型冰川遗迹


云南成了迁徙浪潮的主要目的地,滇西的高黎贡山更成为避寒胜地。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仿佛商量好了一样,结伴遁入峰谷密林,各安所居,繁衍生息。时至今日,高黎贡山集中分布着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30%的哺乳动物、35%以上的鸟类。它由此获得了“生命避难所”的美誉。


图片

云南高黎贡百花岭瀑布


凭借低纬度的优势,哪怕遭遇大冰期,云南仍能保持较为温润的气候,吸引动物不足为奇。可它内部区域众多,缘何高黎贡山如此突出呢?这要归功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高黎贡山体量庞大,在云南境内纵跨5个纬度,包含几十条支脉。巨大的山体既阻挡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将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截留,为饱受寒冷折磨的动物营建出难得的温柔之乡


盈江便是这样的所在。盈江地处高黎贡山南延,充沛的降水使雨林茂盛、蓊郁湿润,深受鸟类喜爱。据统计,全国已知1500多种鸟类,盈江就有500种左右,占比三分之一左右,令人惊叹。鸟类中最大的亮点是热带雨林的守护神——犀鸟,我国共有5种犀鸟——花冠皱盔犀鸟、双角犀鸟、白喉犀鸟、冠斑犀鸟、棕颈犀鸟,盈江全部都有分布,其中花冠皱盔犀鸟仅分布于盈江铜壁关,是上世纪新发现的中国新纪录。还有孔雀雉、白冠噪鹛、黑喉红臀鹎……这些可能自远古时代即落脚此地的鸟儿,一代代接续着,用艳丽的色彩装点这绿色世界,以多声部的欢鸣回应大自然的丰厚赐予。


图片

花冠皱盔犀鸟

图片

白冠噪鹛

图片

黑喉红臀鹎

图片

灰孔雀雉

图片

血雀


温暖并不是高黎贡山仅有的特质,实际上,细细探究,它蕴含着令人惊讶的多样变化。


与云南的整体地势相匹配,绵延600余公里的高黎贡山也是“北高南低”,垂直落差最高达4918米,因而汇集多种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全立体气候,在这里有具体而鲜活的体现。如果从高往低走,你会依次领略山地寒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不同景观,所见到的动物也如移步换景,不断变化


在寒冷的高山崖壁,成群的羚羊活跃其间。它们体形硕大、四肢强壮,能轻松逾越两米高的树枝。“集体冲锋”起来犹如万马奔腾,震慑魂魄。海拔下移后的山地森林,常年凉爽湿润,盛夏也不会超过25℃,正适合小熊猫体质。这些萌萌的动物,白天躲在洞穴或树荫里睡觉,早晚才出来觅食撒欢。再往下的热带雨林则是白眉长臂猿的游乐场。它们喜欢伸展长手臂,抓着树枝藤蔓,或摇摆、飘荡,或支撑、悬垂,像是快乐自在的森林王子。


图片
图片

小熊猫

图片

高黎贡白眉长臂猿


在白眉长臂猿嘹亮的啼鸣中,万物生长,万类竞发。目前,在中国境内的高黎贡山共记录动物3000多种,包括昆虫2000多种、兽类150多种、鸟类500多种、两栖类20多种、爬行类50多种、鱼类40多种,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鲜明的生物多样性特征,高黎贡山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因库在延续古老物种的同时也孕育了很多新物种,尤其在云南形成了许多云南特有物种。以两栖爬行动物为例,其种类在全国各省份中排首位,且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尤其是边境地区物种多样性较高。丽色疣螈、呈贡蝾螈、版纳鱼螈皆为云南特有物种,显示了云岭大地蓬勃的生命力。随着科学考察的不断深入,还有更多两栖类新种被发现、区分和确定,2008年以来云南已新增类1科23属70种,总计发现34个新种、15个中国新纪录种以及10个云南省新纪录种,如稻城山溪鲵、滇西琴蛙、腾冲掌突蟾等。


值得一提的是,像滇西琴蛙这样的冷血动物,入冬即进入洞中,切换至冬眠状态,以“断食”之姿度过冬季。直至来年惊蛰响雷,捎来万物复苏的消息,它们才出洞觅食,打量万象更新的世界。云南这片神奇的土地,也等待着我们慢慢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图片

云南树蛙

图片

东方蝾螈

图片

锯腿小树蛙

图片

红瘰疣螈


鼯鼠类群发展壮大的故事则更有戏剧性。约1000万年前,原始鼯鼠从欧洲迁居高黎贡山。原始鼯鼠本是温带动物,因此起初选择在山体中部栖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海拔更高的寒带和海拔更低的热带蔓延,最终演化出耐寒的羊绒鼯鼠和耐热的箭尾飞鼠。毫无疑问,没有高黎贡山的全立体气候环境,就不会有鼯鼠家族的壮大。



图片

流动与聚集

飞鸟与鱼的共生之地

图片


可以想见,鼯鼠应该是在冰期结束后扩散的。道理很简单。当气候转暖,食源变充沛,酒足饭饱的鼯鼠乐于繁衍,数量会急剧增加。最终,一地的食源不足以养活全部鼯鼠,多余的不得不出走他乡。物种扩散的进程自此开启。


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第四纪大冰期,大约于一万年前结束,此后全球气候切换到相对温暖的间冰期。直至今日,我们仍然处在这个周期内。


在间冰期活跃起来的当然远远不止鼯鼠。事实上,那些为逃避严寒躲入云南的动物,也纷纷沿着祖辈的迁徙路线返回北方,重新占领原先的栖息地。你可能要问:这都过去几万乃至几十万年了,它们怎么还记得来时路?或许,回家是所有生灵的本能,回家的路早已刻在了基因之中吧。


同样刻入基因的还有云南优越的生存境遇。所以很多动物并未离去,对它们来说云南就是故乡。离去的,也会定期归来“探亲”。候鸟就非常典型。


图片
图片

云南苍山洱海,红嘴鸥越冬


云南处于中国西部最大的候鸟鸟类迁徙通道上,也是北方候鸟主要的越冬栖息地。”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院长、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杨宇明教授介绍。每逢秋高气爽,中亚和东北亚的森林鸟类就像接收到了预警,结伴南飞。它们扇动翅膀,穿越荒漠与河流、迈过平原和高山,一路飞抵云南。有的就地过冬,有的小憩一会继续往南,飞向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或滨海地带越冬,最远的可以抵达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及南太平洋岛屿。云南的纵向岭谷就是她们最主要的过境通道,湖泊湿地也成为理想的途中停歇地或越冬栖息地。


昭通、玉溪、大理、红河、文山等,都是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落脚点。这些落脚点大多分布在森林或高原湿地上,那里果实丰富、水草丰茂,便于候鸟休息、补给。


香格里拉的纳帕海和昭通大山包两个国际重要湿地,便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高原精灵”美誉的黑颈鹤的主要越冬地,黑颈鹤也是全球15种鹤类中发现的最晚、唯一生长、繁殖及越冬都在高原的鹤类。每年9月下旬,数千只黑颈鹤陆续迁来休养生息。纳帕海湿地也是白尾海雕、黑鹳等候鸟的容身之地。“常常会出现成千上万只不同种类候鸟在同一个山头、高地、隘口、湖泊湿地集结的场面,非常壮观。”杨宇明的描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万鸟齐聚的流动盛宴。


图片

黑颈鹤

图片

黑翅长脚鹬

图片

绯胸鹦鹉(呼晓宏/摄)


有南来便有北往。《云南鸟类志》编写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杨晓君研究员告诉我们,云南也是南亚和东南亚鸟类进入中国的重要门户。一些鸟类甚至把云南当作向外扩张的“前进基地”。例如钳嘴鹳。它原本生活在泰国、缅甸、印度等地,2006年云南洱源县首次发现其踪迹,并被确认为中国鸟类的一个新纪录。在云南站稳就跟后,钳嘴鹳向广西、四川、贵州、江西等地扩散,最远居然到达了甘肃。


钳嘴鹳喜欢在沼泽和滩涂里觅食田螺、鱼虾、水蛇等软体动物,洱源就提供了这样的生态环境。


洱源,洱海之源,地处大理市以北,境内溪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孕育着数不胜数的动植物。据统计,洱源有鸟类上百种,鱼类更多,四须鲃、洱海大头鲤、大理裂鳆鱼,皆为本地特色物种。而放眼洱海,根据《云南省志·动物志》,共有鱼类30余种,其中不乏洱海鲤、裂腹鱼这样的云南特有鱼种。


图片
图片

云南大理,洱源茈碧湖


某种程度上,洱海可以视作整个云南的缩影。


众所周知,云南高原湖泊众多。其中九大高原湖泊——滇池、洱海、抚仙湖、程海、泸沽湖、杞麓湖、星云湖、阳宗海、异龙湖,最为著名。高原湖泊适宜鱼类生产,并以种类众多、数量惊人著称。实际上,云南是我国高原湖泊集中分布的地区,湖泊是她闪烁的灵魂。那一颗颗风光秀丽的“高原明珠”,凭借鱼类多样性和高比例的特有类群,构成了云南湖泊生态系统最为突出的特征。


图片

滇池开海(杨彪/摄)

图片

星云湖开湖捕鱼

图片

念湖风光


湖泊往往与江河相连,而云南又的确是江河汇聚之所。滇池属长江水系,洱海属澜沧江水系,抚仙湖属珠江水系;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境内170多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并行奔流,形成“三江并流”的绝世景观。


图片
图片

云南丽江,长江第一湾


滔滔江水编织成密集河网,滋养着各类水生生物,给云南戴上了“野生淡水鱼类丰裕度全国第一”的桂冠。目前,云南的淡水鱼类种数达617种,占世界种数18.2%,堪称“鱼的天堂”。


图片

云南洱海,鱼鹰捕鱼(李雄春/摄)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如果他来过云南,就会发现南来北往的飞鸟和游弋江湖的鱼相距并不遥远。它们在这广袤的区间里共生共荣。



图片

美丽与脆弱

守护人和动物共同的家园

图片


“我们说了很多云南的好,这也好、那也好,其实她也有脆弱的地方。”杨晓君说。1985年,杨晓君从千里之外的东北来到云南,结果待了近40年,走遍了云岭的山山水水。他为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击节赞叹,但也深知其短板,所以经常给“不明觉厉”的局外人泼点冷水,指出事物的另一面。


作为鸟类学家,杨晓君最爱举的例子自然是关于鸟的。他说,云南的鸟种类很多,珍稀物种数也多,无论是习惯炎热的双角犀鸟,还是适应高寒气候的白尾梢虹雉,均属珍稀物种,这是优势,然而短板是每一种鸟的数量却很稀少。举例而言,对于像双角犀鸟这样从中南半岛来云南的热带鸟,云南已经处在其地理分布区的北部边缘,这决定了其种群数量偏少。“由于数量少,物种受到的限制就很大,这造成了明显的脆弱性:环境稍有变动,它们就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杨晓君说。


图片

双角犀鸟

图片

白尾梢虹雉


鸟类的困境是具有普遍性的。据《云南省志·动物志》,在云南,“物种丰富,但单一种群数较少”是制约动物繁衍的主要障碍


调查显示,中国境内的高黎贡白眉长臂猿估计只有不到150只;云南境内约有亚洲象300多头,且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中国原生孔雀绿孔雀也不足千只。近年来由于有效的管控手段,偷猎已不构成主要风险,栖息地片段化、气候变化、极小种群物种等问题,是对动物种群最为严重的威胁。同样的状况也考验着滇金丝猴、小熊猫、滇池金线鲃、哀牢髭蟾、云南闭壳龟 ……从这个角度说,这些神奇动物美丽而又脆弱


图片
图片

绿孔雀


如何守护这些生灵,把云南真正打造成坚不可摧的动物乐园,是当务之急。


1992年,中国签署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以实施“绿色革命”的决心与力度建设美好家园。云南在这方面走在前列。它是最早在国内开展国家公园研究和实践的省份;它发布了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它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物种保护措施和管理模式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旗舰动物拯救保护成效卓著;它还为九大湖量身定制保护条例,从法规制度层面对河道、动物等进行保护。


图片

云南昭通,大山包保护区护鹤员(马奇峰/摄)

图片

云南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

图片

云南滇池,水上巡护


当前,云南的亚洲象从150多头增长至300多头,滇金丝猴从1000多只增长至接近4000多只,西黑冠长臂猿、黑颈鹤等濒危野生动物种群也在稳定增长。蝴蝶或许更具说服力。蝴蝶对环境极度敏感,雨林生境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对一个蝴蝶种群造成致命打击。马鞍底乡的“中国·红河蝴蝶谷”为蝴蝶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近些年,每年5月都会迎来大爆发,近亿只蝴蝶翩跹飞舞,共绘美景。


图片

亚洲象

图片

箭环蝶

图片

巴黎翠凤蝶

图片

广翅蜡蝉

图片

兰花螳螂


位于中越边境的马鞍底乡,是苗、瑶、哈尼、彝等少数民族的世居地。他们普遍认为“动物有灵”,在日常生活中深谙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道理。这样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故事在云南不胜枚举。


教育人类学者、阿拉善 SEE西南项目中心秘书长萧今讲过一个故事:为什么滇金丝猴在白马雪山以傈僳族为主的地区保护下来,而在别的地方没能保住?因为傈僳族以滇金丝猴为祖先,从不捕猎。布朗族传说远古时洪水泛滥,人类几乎灭绝,所幸天神在蜜蜂指引下找到一对兄妹,加以呵护,人类才得以繁衍。从此布朗人崇拜蜜蜂,并发明蜂桶鼓舞,以示感恩。


图片

南美小康村(杨云/摄)


以现代文明的目光审视,这些都属于“玄学”范畴。但“玄学”的外表下,其实是朴素而有效的生态理念。“很多时候,动物学家能找到珍稀动物的踪迹,就是基于当地百姓常年与动物同在一片山林、同在一个山脉里生活所获得的经验和本地知识。他们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大众力量。”萧今说。


图片


图片

翠湖鸥群(陆江涛/摄)


每一个物独一无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曾提出“亲生命性”的概念,指人类与生俱来的对其他生命形式的亲切感。威尔逊认为,人类仰赖于其他生命形式实现共同生存与进化适应。


在七彩的云南,我们一年四季都能感受到“其他生命形式”所营造的蓬勃生命力。春夏时节,万物缤纷,自然美景络绎不绝。鸟儿欢唱,走兽腾跃,鱼翔浅底,难得一见的灵长类于密林深处游荡长啸。秋风乍起,成群的候鸟迁徙而来,形成蔚为壮观的胜景。即便冬天,雨林依然不减茂盛,蝴蝶、蜜蜂在花间飞舞徘徊,虫子在田野间低吟,还有山中遮天的巨树、神出鬼没的异兽,抑或季风带来的充沛的水汽、大开大阖的浓积云,共同交织成一曲悠扬的四季交响乐。


诚如美国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所言:“地球生命的发展史,也是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人类的生活环境本就与动物的生存空间相互依存,正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在这片万物共生的蔚蓝星球上,守护动物的栖息地,就是在守护人类自己的家园。



图片


图片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