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介绍
由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指导
云南6人拟入选
↓↓↓
李福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和文光 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会长
茸芭莘那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一级演员
段四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雕(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姜宗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白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董梅华 云南阿盆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本届推选宣传活动启动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各地文旅厅非遗处、非遗保护单位、专家和网友积极推荐候选人。收到各方推荐人选后,组委会经过合规性审查,并根据参选人个人情况和专家意见,选出了包含传承人、艺术家、管理者、研究者、传播者等在内的100位候选人。接下来,将由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及专家评审团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复选,从100位候选人中推选出30位提名候选人。最后根据网络评议和专家评议,从30位提名候选人中选出10位2023“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宣传活动自2017年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此次活动将全面总结2023年各地因地因事制宜、创造性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精准聚焦本年度重要非遗传承实践,展现广大非遗人孜孜不倦的坚守和探索,以提高全社会对非遗保护事业的关注。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事迹
👇👇
李福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银饰锻制技艺(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福明,男,白族,1977年生,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人。1998年,在了解了一定的金属结构技艺后,开始回乡学习手工银器的设计与制作,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013年至2018年,完善与恢复了银器金银错不同金属材料镶嵌的技艺,获得6个国家专利。 2015年至2019年,成功开发铜包银技艺以及铜银表面着色处理,获得3个国家专利,填补贵金属表面上色的单一性,改变了铜银传统技艺的局限性,铜包银技艺已经成熟运用到作品中,通过李福明传播,此技艺已经成为鹤庆银器最典型的创新性技艺,并得到大力推广应用。 2018年至2022年,李福明开发的竹丝扣银系列、玉雕与银器系列、木雕与银器系列等银饰锻制技艺获得3个国家专利。
和文光,纳西族,1957年生,丽江市人,民族音乐家、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纳西族百年音乐世家第三代传人,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丽江市民间艺人协会会长、丽江民族文化传习院院长。其创作的歌曲作品定为中国“当代乐府新民歌”,被誉为“纳西歌王”“当代王洛宾”,创作歌曲《梦中的香格里拉》《月亮姆》等多次在央视播出。
和文光(左二) 丽江市委宣传部 供图
挖掘整理的塔城《勒巴舞》,于2020年列入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搜集整理的纳西童谣《月亮姆》等,于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搜集整理的纳西民歌《嫁女调》,于2022年列入云南省级非遗项目。 此外,还出版发行《纳西魂》等十多部音像专辑和《纳西恋歌》等乡土音乐教材,培养了达坡玛吉、达坡阿玻、金甲劲松、和金花等一批纳西族知名音乐艺术家及非遗传承人,创作的700米东巴书法长卷获世界纪录后在万里长城展出。 40年来,和文光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国BBC电视台等以及中国艺术报、云南日报、《中华英才》等媒体的专访。出访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其业绩入选《中华英才大典》《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等。
茸芭莘那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一级演员 茸芭莘那,女,普米族,1980年出生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普米族歌唱家,怒江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国家一级演员。茸芭莘那 图源:“怒江传媒”微信公众号
作为一位文艺工作者,2006年,茸芭莘那参加了央视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了云南民族唱法组的铜奖;同年参加央视《星光大道》,获年度总冠军。此后,她走出怒江大峡谷,获得很多奖项,还随中国政府代表团出访过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2013年,作为我国唯一的女歌唱家代表首访俄罗斯,在克里姆林宫“美丽中国”的演出中演唱了她的代表作《怒江大小调》。 多年来,茸芭莘那一直用歌声传播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2023年,茸芭莘那还积极参与了多项与云南非遗保护传承传播相关的重要活动,例如,云南省文联文艺轻骑兵走基层、央视2023年丰收歌会、怒江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弥渡民歌节、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主题活动、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怒江峡谷文化周、怒江傈僳“阔时”文化节等,通过自己的歌声和建言,不失时机地为强化中国非遗系统性保护、推进云南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和乡村文化振兴积极行动。
段四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雕(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段四兴,男,白族,1973年生,大理州剑川县金华镇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剑川兴艺木雕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1995年,段四兴和父亲段国梁一起创办了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主持并参与研发了新款木雕家具“直背龙凤椅”十件套及多种旅游工艺品。参与了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阁的修复,段四兴参与设计雕刻的大型木雕作品《大理国张胜温画卷》总长97.6米,高1.8米,现收藏在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是今剑川木雕中最长的作品。
为了剑川木雕能更好地传承下去,2007年,剑川县文体局在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成立了“剑川县木雕技艺传习院”,由段四兴担任传艺工作,对年轻一代进行剑川传统木雕技艺的传授和培训,并对反映剑川木匠生产生活的民间故事、歌谣和老一辈木雕艺人的经验进行收集整理,编写成教材,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培训了300多名学员,同时还与剑川县残联合作举办了3期残疾人木雕技艺培训班,共培训60多名残疾人学员。他和父亲创办的剑川县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于2014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示范保护基地”,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2018年5月,段四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木雕(剑川木雕)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段四兴设计制作的台屏《密境瑰宝》 大理州委宣传部 供图姜宗德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剑川白曲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姜宗徳,男,白族,1965年生,大理州剑川县甸南镇兴水村人。姜宗徳从小酷爱民间民歌,在放牛羊、打柴以及田间劳动中经常打歌对调,课余时间也爱好民间对歌。从2000年起,曾20余次获得省、州各类民歌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曾多次应邀赴上海、北京、山西、广州、武汉等地进行民歌演唱大赛和学术交流,受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采访与报道。2009年11月,曾应邀到中央音乐学院授课,主讲白族三弦弹奏法。
姜宗德(左四)
在演出之余,姜宗德长期深入到民间挖掘、搜集即将失传的民歌民谣。现已收集到《牧羊歌》《打柴歌》《农耕调》等白族本子曲和上百首民间小调。在注重自身学习的同时,姜宗徳还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现已传带出青少年民歌歌手100多人。同时与民间歌手李宝妹和其他歌手出版发行了数十集白族民歌专辑,出版后免费向民间捐送上千盘,为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姜宗徳所创作的白族调,极具白族民歌风味,内容深刻,意味深长,声调押韵。演唱时,声音圆润,感情投入,颇得听众喜爱。无论对唱或独唱,都可以自行伴奏三弦,弹奏与演唱配合得相得益彰。
2018年5月,姜宗徳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剑川白曲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董梅华,女,汉族,1990年生,保山人,毕业于四川警察学院,在大学毕业后,她回到了家乡,创立了电商、自媒体账号“滇西小哥”,通过拍摄短视频,让保山走出云南,让世界认识家乡。 自2016年起,滇西小哥便多角度传播保山文化,“一席一果”“一族一味”“寻根食记”,让保山的饮食文化、非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哀牢农耕文化在国内外舞台大放异彩,让更多的人看见保山、走进保山、爱上保山。 2016年至今,滇西小哥共拍摄了600余期短视频,推出了120余款云南土特产,成功带火了小粒咖啡、腌腊、红茶、甜柿、绿蚕豆等保山土特产,直播累计获千万人观看,带货价值超1000万元。 2023年,她的原创旅游推介视频《这就是我的家乡——保山》全网播放量1000万,在滇西小哥的每一帧画面里,保山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特有的民风民俗、温暖的平凡人家所展示的美,让全网重新认识了保山。 2024年,她又开启云南非遗系列创作,发布原创视频及图文,讲述《云南非遗(一)建水紫陶:滇南小城的古老瑰宝》,记录亲手制作“汽锅”的过程,视频长达30分钟,该视频在微博平台播放量超百万。 从单纯拍视频销售土特产到成为美食博主,从一个人探索到带动更多村民共同致富,滇西小哥已成了众多返乡青年创业的榜样,成了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