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盐业而兴的诺邓古村正深耕“盐文化”,成功推出代表性旅游产品——诺邓火腿。围绕古村旅游和诺邓火腿抓产业、抓就业,为诺邓古村群众脱贫致富和产业兴旺增添了强劲动力
◇喜洲着力保护挖掘非遗资源,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已形成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集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务工就业人员4800余人,文旅从业人员中超过70%为当地群众
◇热播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苍山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凤阳邑村迅速走进人们视线。通过乡村振兴与影视产业的融合,凤阳邑游客数量大增,有力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
推荐、申报、支持等工作,努力营造非遗传承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充分发挥非遗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喜洲镇创建赵丕鼎绕三灵传习所、董寿春白族三道茶传习所、段树坤扎染传统工艺工作站等传承示范基地,助力乡愁喜洲、人文喜洲建设。
截至目前,喜洲有非遗项目30余项(含国家级6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余名(含国家级2名)。
丰富的非遗资源给喜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喜洲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非遗+文创+旅游”发展模式,全力打造匠志集民艺中心、喜洲客厅、苍逸图书馆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项目。
传统文化和时尚创意的激情碰撞,有力促动了喜洲非遗旅游、文博观光、研学体验等蓬勃发展。
据了解,喜洲已形成以非遗文化为核心,集田园观光、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为一体的农文旅发展“喜洲模式”,辐射带动4个村委会、8个自然村聚集发展,带动周边务工就业人员4800余人,文旅从业人员中超过70%为当地群众。
凤阳邑:“触电”谋流量
今年2月,李慧和朋友放下手头工作,专程从成都到大理“追风”。
年初,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热播,让苍山脚下名不见经传的凤阳邑村迅速走进人们视线。“每一集我都细细看过,迷上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李慧说。
“电视剧播出后,村子的游客量从单日不足百人增加到春节期间单日近万人,目前每天也还有两三千游客。”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琴说,通过乡村振兴与影视产业融合,村子实现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创业。
在成为大理州文旅新IP前,凤阳邑已经在酝酿发展文旅产业。2020年,凤阳邑被列入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项目重点村;2021年,大理州、市政府决定在大理洱海海西片区开展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工作,凤阳邑是重点示范创建村之一,州、市两级政府投入资金逾2000万元,实施凤阳邑道路提升改造、风貌整治、停车场、旅游公厕建设等共计28个项目。
据陈琴介绍,成为重点示范创建村之初,凤阳邑拿得出手的资源是一段茶马古道遗址和一个古村落。在大量调研和充分论证后,凤阳邑提出重点依托茶马古道遗址及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开发村庄文旅产业的发展思路。“作为全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点,凤阳邑没有等风,而是力图制造风。正是在大量前期工作和努力的铺垫下,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才最终落地凤阳邑。”陈琴说。
电视剧热播后,凤阳邑村集体和影视公司合力,将拍摄基地“有风小院”打造成持久的线下线上“有风IP”,确保流量变现、形成产业、助推发展。
此外,借电视剧拍摄的机会,凤阳邑与影视公司深度合作,把乡村振兴的实际案例巧妙融入剧情,并把今后重点谋划的业态和产品在剧中加以展示,助力后续发展。“电视剧带来的流量只是一时的,当有一天流量退却,我们希望村庄依旧保有治愈力,为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陈琴说。
在陈琴看来,凤阳邑已经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未来将着力提升古村落文旅品质,聚焦产品、内容和业态,通过组织引领和产业发展继续助推乡村振兴。
凤阳邑乘“风”而上,是大理州统筹保护与利用,创新传统村落保护的生动写照。据了解,大理州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集中实施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提升、村庄风貌整治、历史要素保护修复等,带动全州主要传统村落集聚区域基本得到整体保护。
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文荣说,传统村落保护需要努力挖掘其文化价值和文化竞争力,在巩固提升中开展历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以原真性保护、活态性传承的思路,激发文化活力,推动永续传承,在保护好传统村落原址、原状、原物的同时,抓好文化遗产的活态呈现、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