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尺目刮,这个略显生僻的词,是余勇兴为之奋斗的事业。
2012年,余勇兴被评为阿尺目刮的传承人,却在同年的11月,在一次下乡演出指导的过程中遭遇车祸,导致下肢瘫痪。
突如其来的意外没有打碎他追梦的步伐,但确实加重了家里的负担。
妻子不得不更努力的工作以支撑家里的经济,但她并无多的怨言,总是细致地替余勇兴翻身、擦拭,照顾他的起居。儿子也外出打工,试图减轻一些家里的负担。
家人默默用行动支撑着他,深情的爱意在日复一日的平凡日子里无声流淌。
2015年,余勇兴终于能坐上轮椅,继续尽自己所能,去向世人讲述阿尺目刮的美。
阿尺目刮又称为“阿尺目刮哇其”,是傈僳族语言,“阿尺”是山羊的意思,“目刮”是歌和调子的意思,“哇其”是跳舞的意思,“阿尺目刮哇其”就是模仿山羊声音和动作的歌舞。阿尺目刮是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传统舞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为什么是山羊呢?山羊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畜之一,对傈僳族人民的意义可不一般,是他们食物和衣服素材的来源,甚至有山羊神带领傈僳族先民走出苦寒之地到达维西河谷的传说。
十分珍惜和喜爱山羊的傈僳族人民于是用“跳摆步”“跺蹉步”“进跺步”“羊抬头”“碰肩”“碰臀”等舞蹈动作去模仿山羊的动态形象,再搭配大圆圈、直纵队、半圆弧等不同的队形。
一步踏步,两步跺脚,三步戏水,生动形象再现了山羊的日常。
山羊活泼大胆,聪慧敏捷,总喜欢跟在头羊身后一起行动,而余勇兴正是作为傈僳族村民中的“头羊”,肩负责任,带领着大家一起去努力保护这个他们文化里的璀璨明珠。
因为阿尺目刮的传承多是依靠原始的代代相传和口口相承,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即使坐在轮椅上,余勇兴也一遍又一遍地指导舞蹈队队员,带着他们到各地去表演。
这一次,他坚持的原因多了一个——想成为自己儿子的榜样。
父子俩都希望对方能更好,固执地以自己觉着好的方式去支持对方,父亲希望儿子能回去继续念书,儿子却希望能以自己的力量支持父亲的事业。
固执和坚持也许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正因为有这份固执,才能有余勇兴对阿尺目刮真挚的坚持,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偶像的模样。
余勇兴的微信名称叫“轮椅上阿尺目刮恋人”,这位恋人是什么模样呢?
它的母亲是舞蹈,父亲是傈僳族,生于三江并流腹地,阿尺目刮从小就以歌带舞,以舞传情,舞蹈动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
它长得很像自己的父母,用母亲的表现形式,去展示父亲的日常劳动、历史文化和精神面貌,一直是现今最原始、最古朴又没有任何修饰的民间舞种之一。
原始社会时期,傈僳族人民围猎结束时,人们便欢聚一堂,载歌载舞,歌唱赋予人类生命的大自然,歌唱给大地带来光明的日、月、星、辰,歌唱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幸福生活。
所以,只有一个人是没办法跳阿尺目刮的,它是傈僳族人民自己取悦自己的舞蹈,不用乐器的伴奏,自始至终舞蹈相伴歌声,粗犷奔放又欢快活泼,总在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2018年,余勇兴根据自己真实人生经历,参与编导创作的傈僳族原生态歌舞《轮椅上传承的阿尺木刮》走上了中国少数民族迎春大联欢晚会。
余勇兴被缓缓推到舞台中央,唱出的悠扬歌声和舞者们坚实的脚步中有祖先留下的故事,血液里则流淌着传承的责任,就算坐在轮椅上,也阻止不了他和村民们对祖先古老文化的热爱和敬重。
歌不能停,舞不能歇,用自己最大的热量去保护他们民族的“珍宝”。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