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候鸟,是昆明人牵肠挂肚的朋友。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它都会从西伯里亚长途迁徙飞临昆明,与昆明人嬉戏相亲。近40年来,每到冬天,它就成了昆明的一张“名片”,它就是红嘴鸥。
1985年11月,红嘴鸥第一次大规模飞抵昆明城区越冬。自那以后,每到冬季,成千上万的红嘴鸥都会飞跃千山万水,赴一场与春城的约会。如今,观鸥、喂鸥,已经成为昆明人,以及外地朋友在昆明冬天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在过去的38年里,为了保护、留住红嘴鸥,无数人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有一位老人,他是鸟类研究专家,从红嘴鸥飞进昆明城开始,他就致力于研究、保护这些小精灵,为留住它们而努力奔走:研究它们的数量、生活习性、研制鸥粮……为了考察红嘴鸥,他乘坐的快艇翻了,他落入水中,差点葬身滇池……他叫王紫江。
每年冬天红嘴鸥飞临昆明城时,媒体都会去采访王紫江教授关于红嘴鸥的种种问题,他的名字经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现在,这些工作被王紫江教授交到了他的继任者——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博士、昆明鸟类协会秘书长赵雪冰手中。
王紫江是云南大学生物系退休教授,昆明鸟类协会名誉理事长。毕业留校后,他一直从事动物学和鸟类学的教学科研,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编著出版了400余万字的专著14本,在学术上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985年红嘴鸥大量进入昆明城,王紫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开始对红嘴鸥的调查和研究。多年来,他致力于保护红嘴鸥和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等鸟类。他和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了摸清红嘴鸥的生态习性、普及相关科学知识、为保护红嘴鸥而尽心尽力。
1957年,王紫江教授考进云南大学生物系学习动物专业,三年后进入教学实习和科研实践阶段。上世纪60年代初,他跟随教师一起到滇池水域考察,发现了很多水鸟,其中一种就是红嘴鸥,当时数量并不多……
1985年11月,当红嘴鸥首次大规模飞临昆明的滇池和盘龙江边时,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王紫江也开始系统地研究红嘴鸥。1986年,他们在昆明市工人文化宫举办了一次红嘴鸥图片展。1987年,当红嘴鸥再次飞临春城时,王教授牵头成立了“昆明市红嘴鸥协会”,后来更名为“昆明鸟类协会”,还率先组织研究并生产出红嘴鸥专用饲料。
为了进行红嘴鸥的科学调研,王紫江还曾不慎落入滇池中,当时情形十分危险……那是1991年的冬天,王紫江一行人在滇池水域进行调研,想要掌握海鸥的数量。他们乘坐的快艇在湖面上转一个急弯,没想到侧翻了,所有人都落进了水里。
冬天的滇池水冰冷刺骨,当一个个落水者被救起以后,大家发现年过半百的王紫江不见了……后来才发现他竟被压在了快艇下面!危急时刻,幸好一位渔民的木船从旁边经过,众人合力把王紫江拉上了木船,直说:“太危险了,太危险了!”
即便是有过如此危险的经历,说起大半辈子为研究和保护红嘴鸥所付出的心血,王紫江教授依然没有后悔过。
2007年,王紫江教授带领的科考队,曾深入到我国黑龙江地区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红嘴鸥栖息地进行考察。考察后,王紫江专门写了一篇关于红嘴鸥在西伯利亚繁殖的论文。这次考察有很多收获,对后来更好地保护红嘴鸥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
从1985年红嘴鸥飞临昆明以来,全民护鸥已成为昆明人的集体行动。红嘴鸥也被纳入了政府管理范围:昆明市政府多次下发通告保护红嘴鸥;财政拨付专款研制红嘴鸥专用饲料,并安排专人定点投喂;加快滇池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为红嘴鸥提供生态栖息地;因为红嘴鸥,昆明成为了国内最早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之一;昆明还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命名为“中国红嘴鸥之乡”……
王紫江教授说:“当年我们在昆明看到这些水鸟在盘龙江上翻飞时,没有想到今天会是这样一种盛况”。
如今,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1985年的几千只到2021年的4万余只。昆明成为国内唯一一个红嘴鸥定期、长期、大量栖居的城市,人鸥和谐构成了最美的景观。
王紫江教授为鸟类迁徙和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了中国老教授协会主办的“第三届老教授科研工作优秀奖”。2003年、2005年他还被云南省科协评为“先进个人”,2005年被评为云南省十大新闻人物。
由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