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张敖罗

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人。1958年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历任业务秘书、植物园主任、植物所副所长工作


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党组书记、院长


1985年任云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


 1995年担任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指导小组组长


1999年退休后任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法人代表至今


《云南及西南地区杜鹃花属资源应用的分类和区系地理学基础》获1992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省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获1992年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西南地区资源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云南省志·科学技术志》1997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云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研究》1997年获云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三等奖。

在上世纪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云南科技人没有不认识张敖罗先生的。他担任过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党组书记、院长,云南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张敖罗直接参与了云南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对当今方兴未艾的坚果发展、花卉市场培育、中草药研发等物工程的实施、项目推动工作,做了力所能及的贡献

张敖罗先生曾经担任过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教授的秘书。而吴征镒在世界科学界被称为中国植物“活字典”,张敖罗受其影响,从工作岗位退下来20多年,仍然领衔“中国科技开发院云南分院”院长职务,88岁高龄的他每周坚持上班,从事生物产业研究和开发工作。

“我23岁来到云南,不知不觉在这片红土地上生活工作了65年。工作是因为有爱才不离不弃。我跟吴老多年,在他身上学到了这个道理。”张敖罗先生说。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张敖罗在江苏长大,12岁时母亲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父亲,没办法他只能到上海投奔当理发师的爷爷,才有条件读书。1954年,张敖罗考上北京农业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在大学学的是园艺,从小在农村生活过的他对农村比较熟悉也喜欢。

1956年,张敖罗在北京农大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毕业时学校党委调查个人志愿,他明确表态:服从祖国需要,愿意到边疆从事科研。“学校问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昆明有个工作站,去不去?我说行!这个决策让我觉得这一辈子走对了。张敖罗先生没有后悔过这个选择。

1958年,担任北京植物研究所副所长的吴征镒向中科院请调到云南,后举家迁往昆明,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张敖罗也在同一年进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图片

年轻时的张敖罗(1964年)

1974年张敖罗成为吴征镒先生的秘书,和他在一个办公室,主要工作是业务助手和整理资料。张敖罗非常崇敬吴征镒先生,他回忆,“吴老来昆明植物所时已经是院士,平易近人,对年轻人很有亲和力,不管你是初中生还是大学生,都一视同仁。他特别爱才,跟有共同爱好的人聊得来,大胆放手培养,把年轻人放到主要岗位锻炼。"

图片

张敖罗和吴征镒先生(右)合影

“18工程”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满意的工作

2023年4月,由张敖罗主编的新作《云南生物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探索》出版,这是他近年来最想做的一件事。

“这本书的使命就是记述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的实施。很多人不了解这段历史,作为参与者,我要把它记录下来。

图片

张敖罗新作《云南生物资源产业化的重要探索》(2023年)

张敖罗学农7年,在昆明植物所从事植物资源利用研究26年,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特殊感情,“1995年省领导让我担任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指导小组组长时,我真是高兴极了。我在昆明植物所和在中科院昆明分院、云南省科委积累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完全用得上,毫不犹豫就应承下来。

“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是在全省推广18类生物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我们根据云南生物资源(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的性质、功能与类别,把生物资源分成18大类,又从全省历年列入应用基础、攻关、火炬、星火、推广等计划所取得的成果中筛选出49项作为18工程的首批推荐项目。同时按18大类生物资源,较详细介绍其背景资料、开发前景及发展方向。”

18工程有别于传统农业,不涉及已有优势产业烟、糖、茶、胶。不但有特色和科技含量,还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实施规模化、产业化,注重原料基地建设,更注重深加工,直到形成最终产品。

图片

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在全省推广18类生物资源  (1995年)


例如1801项目是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包括基因工程产品、脂质体与低分子肝素等;1802是天然药物开发,抗癌药物紫杉醇及红豆杉和三七皂苷等;1805是微生物产品开发;1818则是传统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开发。

“我对18大类排列次序的思考主要按其重要性和潜力为标准,把生物医药的三大类排在前面,是因为我在植物所工作二十多年,深知植物资源中对人类和社会、经济最重要、最有前途和潜力的就是生物医药,是一座宝库,有待我们努力发掘”,张敖罗说。

云南省生物产业开发提出得比较早,1972年昆明植物所编著出版《云南经济植物》,1981年吴征镒院士在省科技讲座上作关于《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报告。1987年省科委、省科协、中科院昆明分院联合出版《云南生物资源合理开展利用论文集》。1988年昆明植物所在《云南植物研究》出版论述植物资源利用的专集。1987年省政府对省科委下达“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课题。

图片
《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略研究》(1992年)

“省内40多位专家经过两年的努力,于1990年由省科委与中科院昆明分院联合主持、吴征镒院士主编,出版了《云南生物资源开发战路研究》,我是这本书的副主编之一。”

上世纪90年代生物产业的开发条件基本成熟。全省150个独立科研单位,近70%为从事生物有关的研发机构,2万多人的科技人员中有55%从事生物研究。改革开放后,我省经济有了较大、较快发展,具备了开发生物产业的经济实力。

图片
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工作会议召开

1995年4月26日,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工作会议召开。与会同志脸上满是兴奋和欢悦。“作为18工程内容介绍人,我把我在启动会上的发言提纲写在4张卡片上,讲了一个半小时,这卡片我一直保留到现在,快三十年了。

“18工程”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18工程在全省受到各市县区的欢迎。不到一年时间,要建立贸工农结合开发生物资源的州、市、县大部分都建立了18办公室,探索在市场条件下以企业为主,依靠科技开发本地区资源优势。大家期待着生物产业成果开花。

省委、省政府于1996年发文《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明确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是探索、示范和开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的重要途径,要与县城经济相结合,追求经济、生态、社会的统一平衡。在“特” 字上做文章,努力做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图片

云南花卉产业

18办公室的一帮人日夜埋头苦干,上传下达,组织协调,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1997年3月,根据省委领导“要突出重点、抓好十大重点产业”的指示,依靠各类专家组织10个课题组,于1998年10月完成了花卉、三七香料、外销蔬菜等10个产业规划,并于1999年8月又完成了 “云南省新兴生物资源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意见”( 1999—2005 ),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发生物资建设生物产业支柱的局面,已初步形成。

从1995年至今,当初18工程所列的一些重大项目已经开花结果,如花卉产业、生物医药、澳洲坚果、小粒咖啡、螺旋藻等。生物医药中的多种疫苗、三七系列产品、甾体激素原料药、紫杉醇、灯盏细辛、排毒养颜胶囊及由工程带动的其他医药项目等系列产品成功开发现如今,云南生物产业已达数千亿产值

图片

云南芒市种植的澳洲坚果

知名澳大利亚坚果专家评价我省芒市坚果示范园说,这是世界上长得最好、产量最高、品质最好的坚果园。谁能料到一直认为葡萄酒主产北方(华北、西北),却在红土高原上异军突起,成功发展了云南的葡萄酒事业,更为新奇的是德钦高山深谷开发出全球名贵的葡萄酒产业”,张敖罗说。

图片

张敖罗

来云南让我觉得这一辈子走对了。参与云南省18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是我做得最满意的工作。一个人真正的贡献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只要符合国家、人民以及自己的需要,就是好方向。想让人生有意义,就要像我的恩师吴征镒院士一样,找到方向,为之痴迷,一生一世永远不分离。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