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脑梗7年了,偏瘫越来越严重了!”今年2月7日,51岁的张启康(化名)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昆明南大脑科医院求医,经相关检查发现他并未患“脑梗”,7年求医竟然都误诊误治,人遭罪不说,还花了冤枉钱……不过,幸运的是张启康最终在昆明南大脑科医院通过个性化手术治疗重获新生!
7年误诊,病情加重
“大约在7年前,我就因头晕、左侧肢体无力、行走不稳到我们当地县医院看病,当时诊断为脑梗,也接受了医院的治疗,但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还逐年更加严重了!”张启康表示,当时他才40多岁,正是家里的顶梁柱,因此也没放弃过治疗,能找到的民间偏方都试过了,也曾住院治疗两次都没有效果,他一度陷入绝望,以为自己后半辈子都要这样度过。
前不久,他听说亲戚辗转多家医院后在昆明南大脑科医院治好了疾病,所以也想来看看这个“脑梗”是否能有所改善。
真相大白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症
今年2月7日,张启康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昆明南大脑科医院。
医院副主任医师苏建生为其接诊,苏建生介绍,患者刚到医院时,其上肢肌力减退、肌张力增高,胳膊僵硬,连梳头的动作都无法完成,端碗也困难,其下肢肌力减退,走路拖拽,呈跛型步态,行动困难。“初看其症状确实很像是脑梗了,但检查发现他脑部没有明显的脑梗塞,其偏瘫等症状并不是脑梗导致,考虑是神经系统疾病,进一步检查确诊为脊髓空洞症,伴发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
副主任医师苏建生解释说,小脑扁桃体下疝一般来说跟先天发育有关,或者与脑脊液的循环代谢有关,会导致脊髓功能障碍,它最主要表现就是肌力下降,通俗说就是没劲了,或者肌张力增高,同时还会伴随着感觉异常。“张启康是因为先天骨骼发育异常造成压迫脊髓,通俗来讲就是房子小了,小脑就会往前压迫,从而影响到脊髓的正常功能,同时并发脊髓空洞症,也就是脑脊液代谢异常后在正常组织出现空泡,进而压迫正常组织,好比正常的水球中产生空泡,压力就会增大,就会向外扩张,就会压迫正常的神经。”
“高精尖”手术方案 效果立竿见影
确定其病因后,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以及康复科共同会诊,经过全面评估和分析后,决定为患者施行“新技术”——显微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环枕颈膜及骨性减压术。
该技术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去除下疝的小脑扁桃体的骨性束缚,解除因疝出导致的硬膜压迫,重建枕骨大孔正常的脑脊液动力学,解除延髓及上延髓受压,恢复其功能。且具有微创安全、疗效明确、无并发症、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昆明南大脑科医院在西南地区率先引进该项新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结合先进设备和专家经验,不断挑战医学难度,为众多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2月12日上午,昆明南大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为张启康实施了显微镜下小脑扁桃体切除术+环枕颈膜及骨性减压术。
术后4天,张启康从ICU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他非常欣慰,激动地说,“本想后半辈子都这样了,来治疗就想改善一下,但没想到能够改善这么多,我的左手能梳头了,手指也能自由屈伸了,还能端碗吃饭了……我的生活能自理了!”
术后康复 重拾生活信心
“手术后他的症状已经解决了百分之七八十,但因为其病史比较长,后期还要经过康复治疗来逐渐恢复。他刚来医院时靠墙蹲下无法不借助外力站起来,现在腿部力量恢复了,靠墙蹲下不需要外部支撑也能自己站起来!”副主任医师苏建生介绍说,该手术效果立竿见影,目前他做完手术才半个月,后期还有很大的恢复空间。
随着术后的康复治疗,张启康也逐步重拾了要好好生活的信心,临近出院时,他表示,“以后我能生活自理,还能回家养鸡、养猪,子女们也可以安心外出打工了!”
提醒:及时专业诊断,避免误诊
“像这样七八年都没有找准病因的情况非常少见!”副主任医师苏建生感叹说,张启康这个疾病会不断进展,错误的治疗方向不但没有效果,还耽误了治疗。
“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发生偏瘫就是脑梗或者是脑血管疾病。”副主任医师苏建生提醒:如果肢体运动出现障碍,不管是偏瘫还是脑梗,及时专业诊断治疗非常重要,尽量不要寻求偏方或者是在小诊所做简单的治疗,这样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为避免类似的误诊,患者们一定要到正规专科医院通过全面的检查来确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