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杨晓君

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动物学会理事长,云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原副主任委员、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委员雉类专家组和鹤类专家组成员。


在30多年的科研之旅中,他先后从事了绿孔雀、黑颈鹤等珍稀鸟类野外研究,并参与了《云南鸟类志》的编写工作


为了做野外调查,他差点被泥石流冲走……第一次在野外看到绿孔雀,他忍不住惊呼……从千里之外的东北来到“动物王国”云南研究鸟类35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的足迹遍布云岭大地的山山水水。说起鸟类、说起野外调查的故事,他有说不完的话。

受父亲影响,杨晓君从小喜欢种花养鱼。1983年,他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繁殖与利用专业,期间对鸟类研究产生浓厚兴趣,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鸟类分类知识。毕业后,杨晓君被分配到黑龙江省大庆市园林局工作。但他的内心一直向往从事动物研究工作。

1985年,杨晓君如愿以偿调到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工作,1987年开始做鸟类研究。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省份,杨晓君到云南开展动物研究,如同“鸟儿飞向了天空”。此后30多年里,他先后从事了绿孔雀、黑颈鹤等珍稀鸟类野外研究工作。

图片

2017年7月杨晓君(右一)参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

随着时间的流逝,杨晓君逐渐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鸟类学科研工作者,不但了解云南鸟类的物种资源状况、分布规律和特点,还掌握了云南鸟类区系特征、演化规律和云南鸟类的地理区划。

与鸟类学家杨岚先生共同编撰《云南鸟类志》

说起自己研究鸟类的起点,杨晓君忘不了杨岚先生对自己的提携和影响。杨岚是我国著名鸟类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他历经磨难,多次赴野外科考,采集上万号鸟类、兽类标本。

1987年,受研究所鸟类组负责人杨岚先生之邀,杨晓君调入鸟类组,走上专业研究鸟类之旅,并参与了《云南鸟类志》的编写工作。2004 年,年逾古稀的杨岚与杨晓君一起编著完成《云南鸟类志》(下卷)。“编撰这套书整整花了近20年,凝聚了我们的无数心血。”杨晓君感慨地说。

图片杨晓君与杨岚先生一起编撰的《云南鸟类志》一书

《云南鸟类志》是依据云南省境内历来考察采集记录的鸟类物种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分布情况、生态习性、资源状况等资料编撰而成的一部专著,为云南省鸟类的自然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这本专著是一部“云南鸟类的字典”,是当时记录云南鸟类种类最多、最全面和最系统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鸟类分类和区系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定要见到绿孔雀

杨晓君:

科学家是凭着实证的知识来做判断,保护不能凭着一腔热血,“绿孔雀的生活也是讲究的,本来在山上生活得那么好,山上求偶的地方有,沙浴的地方也有,它为什么非要下到河滩边?因为上面针叶林太干了,不好找水,但山箐沟里有清泉水,绿孔雀需要下到山沟和河边喝水。只要把人为干扰、食物、水、隐蔽这几个因素一解决,绿孔雀就一定能保存下来。

头顶直立冠羽,身背绚丽覆羽,绿孔雀作为中国唯一的原生孔雀,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006年从易危“升级”为濒危。

1991年杨晓君接手了杨岚先生负责的林业部绿孔雀种群数量调查项目,杨岚先生在行前,把“一定要见到绿孔雀”的希望交代给了他。但在崇山峻岭寻找绿孔雀,谈何容易?

杨晓君一面实地调查,一面翻阅历史文献,寻找绿孔雀的踪迹。1991年的一天,杨晓君在景谷做调查,向导说绿孔雀就是在这里活动,并说“这次一定会让您看见”,杨晓君有些不相信。但刚说完话,前方10米的地方,一只雄孔雀就飞了起来,“看见它奋翅起飞,整天都觉得心里美滋滋的,让我惊艳的不光是它五彩斑斓的颜色,还有那优美的姿态。”

上世纪90年代,杨晓君所在团队用4年时间完成了对绿孔雀的调查,结论是中国仅在云南省9个州(市)34个县还有绿孔雀分布,估计种群数量约在800只到1100只左右。由于对绿孔雀的研究,2000年,杨晓君被选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雉类专家组委员。

图片

2017年3月杨晓君(左一)进行绿孔雀调研

2018年,云南再次组织对绿孔雀进行调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了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堪忧,云南仅有8个州(市)22个县(市)还分布有绿孔雀,估计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20年时间,数量减少了一半,栖息地减少1个州12个县(市)。

根据调查结果,杨晓君等人提出了加强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研究等多条建议和具体实施措施。

现在,在楚雄州双柏县和玉溪市新平县等地依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绿孔雀种群和较大面积的绿孔雀适宜栖息地,而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绿孔雀种群增长和恢复有了希望。

有关文献显示云南共有鸟类945种,占全国68.8%;我国所记录的1253种鸟类中,有112 种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绿孔雀便是其中之一。

与鹤同行二十年

杨晓君:

我原来从未想过自己与这样一种美丽的鸟类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分好奇、一分关心、一分责任,就让我与黑颈鹤“同行”了20多年。

鹤是高原特有物种,也是青藏高原的旗舰物种,世界上共有15种鹤,中国分布和记录到的有9种。在这9种鹤类中,最为特别的当属黑颈鹤。以往,由于黑颈鹤生活在高原上,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很少,大家也不太清楚这个物种的生活史。这不仅因为它是最晚被发现的一种鹤类,同时它也是唯一终生生长在高原的鹤,生存环境恶劣。正因如此,这种能够适应严酷环境下的鹤类,成了杨晓君及团队迫切想去了解和探究的物种。

图片

2005年2月杨晓君在昭通大山包对黑颈鹤进行卫星跟踪

所以从2001年开始,杨晓君及团队开展了黑颈鹤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他带领着团队成员,克服高原环境带来的种种考验,在黑颈鹤的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中途停留地开展了一系列野外观察,并利用卫星跟踪、分子生物学等手段,极大的提升了人们对黑颈鹤及其生存环境的认识,使黑颈鹤“成为目前研究得最为深入的鹤类物种之一”,也是近期成功从受胁物种降级的鸟类,是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典型案例之一。

图片

在黑颈鹤的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后,杨晓君目前正在积极倡导和推进赤颈鹤再引入和野放的相关工作,使这种鸟类早日回归云南,让中国鹤类大家族再次团聚。

杨晓君:

分类学是一个很古老的学科,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你要回答有多少、分布在哪里、怎样去保护,这个工作需要人长期去观察和研究,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长期变化的过程,尤其是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


中国鸟类的种类这些年增长非常快,因此需要有人能坚持做下来,所以也希望大家能把这个事情做好,保护好云南“动物王国”的称号。

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云南科技出版社

联合出品的

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

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致敬科学家!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