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听众朋友,我是晏积瑄。今天是中华传统节日中秋节,欢迎您收听“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节目”中秋篇。

传说遥远的月宫中,长着一棵永远也砍不倒的桂树,相信的和不信的人们,都在月满时抬头遥望。

农历八月十五日。天上月满,人间团圆。中秋节到了。

在古老的华夏民族代代传承的节庆文化中,中秋节的隆重仅次于春节。此时的华夏大地,北方秋高气爽,南方金风玉露,正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

含义丰富的汉语将中秋这一天称为“佳节”,极言其美好;秉承着“齐家”理念的中国人又将中秋这一天称为“家节”,寓意这是亲人共度的节日。因此,千百年来,中秋节也有着团圆节的别称。

中秋是与自然共舞的节日,往往与赏月联系起来,而中秋赏月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中秋之夜,有的诗人望月怀人,那是一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与 向往;有的诗人但求一醉,那是一种“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豁达和洒脱……

在中秋明亮的月色下,轻轻地翻开描写中秋心绪的诗词佳篇,那些沐浴在月色里的文字为人们讲述着诗人的故事。

接下来,请欣赏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天涯路远,有多少人能有那样的福分,在中秋这一天抵达亲人的身边?“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这一名句被人们传颂了一千多年。中秋时节,明月升 起,这位有名的宰相感慨丛生。 一轮明月徐徐升起,此时人们都在举头仰望。有情之人在这漫漫长夜思念着亲人,寄托遥远的相思。熄灭蜡烛,怜爱满屋月色。披衣徘徊,夜露寒凉。诗人仿佛在默念:亲爱的人啊,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盼望能与你相会梦中。

张九龄笔下的中秋是思念亲人却不能团圆,只能共一轮明月的寂寞节日,然而他的情意深挚缠绵,自有“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境,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接下来,请欣赏明代诗人文征明的作品《念奴娇·中秋对月》。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姮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沉醉。

阖家团圆的中秋节固然令人欣喜,独自望月怀远的中秋节则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与内心敏感常怀忧患的张九龄不同,作为书画家诗人的文征明笔下的中秋有着仙风道骨的精气神。中秋之夜,月映苍穹,夜色如洗,人就好像在水晶宫里。蛟龙翻腾,宫殿似画,处处歌舞升平,月光满地,诗人“欲跨彩云飞起”。此时,又想到去年中秋的景象,好像是刚刚消释的梦,而那自西而来的青雀和天上的嫦娥都在宣告中秋佳节已至。于是,文征明忍不住给好友寄言,在这良辰美景间,不要辜负了月宫的美酒啊!天上人间,娓娓道来,而文征明本就是有着超脱尘世之心的智者,尘世的烦扰,心中的块垒,在这月映万川的日子里,又算得了什么?!

中秋有月,不可无酒;中秋有酒,岂能无诗?诗酒趁年华,又怎能不一醉方休。以一个人间的节庆,寄托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这是华夏民族骨子里的浪漫。

“中秋”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作为节日的中秋节则起源于祭月。秦汉之前,天子就有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以来,“祭月”与“赏月”融为一体,中秋赏月之风颇为盛行。及至北宋时期,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从此登楼临轩、赏月玩月的风俗越发流行。每逢这一日,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人们登上楼台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明清以后,不仅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甚至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灯塔、放天灯、 走月亮和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关于中秋的民俗众多,我们有请北京大学教授、民俗学专家王娟老师为您解读。

王娟:在北方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就是兔爷。

这个兔爷怎么来的呢?这跟民间对月神的崇拜也有关系。

从上古时期,我们说这个月亮里面有嫦娥有玉兔,还有蟾蜍,还有吴刚,这个月亮里边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形象。

这个月兔,从民间的角度来讲,我们把它当成药神,它在那儿每天用石臼那捣药有一种说法,月亮当中的玉兔要在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晚上下来送药,所以就只有一晚上的时间可以从月亮上下来,然后把人间就是谁需要药,好像心里都有数一样,一定要把药送到需要的人的手里。

所以就从月亮上下来之后,幻化人形在送药的途中,就为了赶时间,因为这一晚上他要到很多地方送药就遇见什么野兽,就骑什么野兽,比如说看见虎,就骑虎,看见大象就骑大象。

所以你们去看这个兔爷的造型,就是骑虎的骑象的,还有骑着麒麟的,就是各种瑞兽都可以成为月兔的坐骑

在送药的过程当中,因为特别的疲劳,所以会穿着铠甲,但是会在疲劳过度的时候,走神的那个过程当中显示出兔子的那个形象来。所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兔爷,它是一个兔子的造型,穿的就是铠甲。

所以也是对民间的叫药神的一种崇拜,希望人间少一些疾病。这是在北方特别流行的一个习俗。

接下来,请欣赏元代诗人张养浩的作品《折桂令·中秋》。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张养浩大半生都过着宦海生涯,历经五朝,深得元室器重,他不但是一代名臣,还是元代的文学大家。中秋之际,他看到满天月色,心有所感,写下了这首散曲。

这天夜里,月光澄澈,圆满明净,四周十分静谧,比以往清光更多。此情此景,令诗人感慨万千,于是他引吭高歌,并向月中的嫦娥发问:在此中秋良夜,怎能不举杯痛饮,一醉方休?

李白曾经“举杯邀明月”,四百多年后,张养浩高歌问嫦娥,这种场面,这样的情怀何其相似。

不管是百姓还是居庙堂之高的人,都在中秋节这一天格外重视饮食。

中秋节,天上月,盘中月,遥遥相对。这“盘中月”就是人们熟知的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历史悠久,北宋时在宫廷内和民间流行的月饼俗称“小饼”和“月团”。

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让今天的人忍不住去想象古代月饼如何美味。

王娟:早期的月饼实际上是跟祭月有关系,就是我们说古代的时候,我们要祭祀月亮,为什么要祭月呢?就是跟收获有关系秋天我们收获了我们的农作物,然后我们要去谢祖先

谢谢大自然赐给我们的收获,所以这些就变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仪式活动。

其实到明代末年的时候,要把收获的农作物做成饼可能是有大饼,有小饼。据说这个小的月饼是供大家吃的,然后大的月饼是用来祭祀的,但是这个大的月饼祭祀完了之后呢,大家要分食这个食物,但是不能吃完,要预留一部分,这预留的这一部分,要到第二年的除夕晚上再吃,所以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像闭环一样我春种秋收,然后我秋收的这些农作物,可以一整年给我们提供充足的食物,所以这也是体现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除了吃月饼,中秋食蟹,也是中国人古来的习俗,俗话有“西风响 蟹脚痒”,说的就是 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

《红楼梦》中,史湘云在“藕香榭”大 摆螃蟹宴,中秋团圆热闹的气氛由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古人的中秋食俗深刻影响着今人的生活趣味。如今食蟹还讲究在户外花园饮黄酒对菊赏花,称为“菊、酒、花、蟹”。这也是个谐音而成的雅趣,暗合着“居、久、华、谐”的深 刻意义。“蟹”与“谢”同音,游子归来、走亲访友、好友小聚、表达心意,一个“谢”字 ,情义深沉。

接下来,请欣赏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相聚或是别离,若发生在人们最是在意相聚的中秋节,便会多一份情绪的牵扯。

提到中秋节怎能不提到大文豪苏东坡?提到他,又有谁会忘记这首《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经典名句流传千年,风采依旧。东坡先生用丰富瑰丽的想象,塑造出一处美轮美奂的桃源美景。

这是天上人间共月圆的日子,明月不曾照两乡,千山万水同沐月光,在伟大的诗人看来,这也是与亲人的相聚方式之一吧?

一首《明月几时有》,唤醒了多少人面对世事无常,应当珍惜当下的体悟。而幸运的是,在写下这首词的第二年中秋节,诗人与他牵挂的弟弟得以团聚,他挥笔写就《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我们从中看到兄弟二人久别重逢、共赏秋月的乐事,也看到团圆一词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

此刻,皓月当空,清辉照九州。正是最美中秋夜。

愿人间花常好,天上月长圆。无论相聚,离别,亲人的心,始终紧紧相连。

 

听众朋友,您刚才听到的是专题节目《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中秋篇。

本节目指导单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主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承办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

感谢您的收听!

 

 

 

尾声歌曲:《把酒问月》,演唱:赵照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