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

长空万里,

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著名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青年时,积极参加抗金斗争。曾上书南宋朝廷,条陈战守之策,但不被采纳。后到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官。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迫害,最终退出政坛,抱憾而逝,享年六十八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作充满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收复山河的豪情,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合称“苏辛”,但又不拘一格,一些描摹壮美山川、隐居生活的小令则风格明快、清丽,亦受到人们赞许。有《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上片四句四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这首词相传是辛弃疾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任上所作。当时,作者南归已十余年,先后上《美芹十论》《议练民兵守淮疏》《九议》等,深刻分析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统一国家的详密计划,心系恢复中原。但当时的南宋朝廷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激烈,更兼辛弃疾为人性格果敢、刚正不阿,触怒了一些权贵,终未能施展抱负。

因为现实太过逼仄,辛弃疾的一腔孤愤,唯有倾注在词中、酒中,词酒交融,幻化出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太常引》就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全词自词题中“中秋夜”三字发端,写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光万里,词人与亲友把酒言欢。但微醺之后,联想到白发侵鬓,身已老大而中原未复,不禁悲从中来。“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问极为高明。既是块垒在胸无法排解的怅然相问,也是生命将衰功业未立的无尽自伤。设此对月一问,由嫦娥奔月的传说切入,全词便由实境彻底转入虚境。

整个下片,作者几乎是一气呵成。“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他以瑰丽的想象之辞,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这也是他一生热望恢复中原的思想底色。而“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更是表达了词人激愤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这些带给宋朝人民无尽苦难的“婆娑桂影”,既包含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主和势力,也包含北方大片领土上的金人势力。辛弃疾愿将他们一并“斫去”,让月亮的清辉,洒在他心心念念一生咏唱的“汉山河”。

全词虽名“为吕叔潜赋”,但想象瑰丽,格调激越,既是赠人,亦是自赠,可谓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