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腾冲市腾越街道下绮罗社区,有一座由当地村民自发筹建、义务管理的百年公益图书馆——绮罗图书馆。建馆百余年来,60余位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的退休教师、干部和乡间老人先后在这里义务值守,读书文化薪火相传。

a5e4a5db252bd03ceaf9243a313d36f0_644515aaf3e89d917f543078_570x_remark=102012023042300001864attachId=102012023042300001864.jpg图为下绮罗村民在绮罗图书馆看报纸。新华社记者佟璐

 绮罗图书馆现任副馆长杨明爽介绍,该馆始建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的1919年,当地的知识分子目睹了国弱民艰的现实,深感有必要通过传播新文化,改良家乡社会,图书馆应运而生。

 海内外的乡贤们积极筹措资金,从上海买来各类图书两万册,购入动植物标本、人体模型、脚踏风琴等物品。当地的知识分子以图书馆为活动中心,组织社团,创办报刊,讨论国情乡情,探索改良家乡社会的途径和方法,使得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思潮吹进这个大山环抱的小乡村。

 杨明爽在编写村志时发现,改革开放初期,下绮罗村民的识字率已达80%

 图书馆在建成后的百余年间,曾两度被毁,五易馆址,每次重建都得到当地群众和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杨明爽回忆,1981年图书馆重建时,有位老太太从怀里掏出了卖菜换来的88分钱,也有幼儿园小朋友捐出了零花钱……下绮罗人对图书馆充满了朴素的热爱。

3c633d222aa72a57869261a2f79bb19c_644515aaf3e89d917f54306a_570x_remark=102012023042300001863attachId=102012023042300001863.jpg图为绮罗图书馆主楼。(新华社发)

 “我喜欢学生们围着我叫‘马奶奶’,让我给他们推荐好书读。”在图书馆义务服务了30多年的马德静老人今年已92岁高龄,她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便到图书馆“志愿上岗”。来图书馆看书的大多是附近的学生,马德静会因人而异推荐书籍,教他们做读书笔记,告诉他们提高成绩的“秘诀”。很多学生后来做了老师,他们说,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图书馆里爷爷奶奶们的关心和帮助。

7530edc1e6abae7eec7c5b4fdbcdb696_644515aaf3e89d917f54304b_570x_remark=102012023042300001862attachId=102012023042300001862.jpg图为马德静老人(右一)在绮罗图书馆值班。新华社发(胡长娇 摄)

 “我很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喜欢和这里值班的爷爷奶奶们聊天,他们都读了很多书,谈吐很有趣,我也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下绮罗完小学生寸特仪说。

fddeb07713d27327e11390360c5fdc17_644515a9f3e89d917f543042_570x_remark=102012023042300001861attachId=102012023042300001861.jpg图为下绮罗完小学生寸特仪在绮罗图书馆看书。新华社记者佟璐

 马德静说,文学类的书最受大家欢迎,农学书籍看的人也不少。一位村民在图书馆看了樱桃树种植的书后回家试种,发展了一大片樱桃林,收入不错。樱桃每年成熟时,这位村民还会给图书馆送来几筐。

 像马德静这样在图书馆义务值守的老人还有很多。受家乡先辈创建图书馆精神的感召,出于对读书的热爱,他们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40%以上的老人值守图书馆超过10年。

 近年来,绮罗图书馆还成为当地开展全民阅读、传统文化宣讲、经典诵读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以及下绮罗完小学生志愿服务锻炼的基地,同时兼顾邻里矛盾纠纷调解、文明劝导等各类志愿服务。馆里收藏的700余本古籍善本、孤本,以及地方文史典籍、村里大姓宗谱等,为研究边疆文化提供了详实资料。

 作为下绮罗人的精神家园,绮罗图书馆曾被中国图书馆年会组委会评选为“最美基层图书馆”,如今已发展成为占地1134平方米、馆藏3万余册图书的读书天堂。(记者赵彩琳、佟璐)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