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马御史钱沣:以直声震海内
应用介绍
钱沣书《鬻子》章句
云南廉政研究中心
“堂堂真御史,落落旧词臣”,这是清代云南著名学者师荔扉在《忠愍祠后拜南园先生柩》中,对好友钱沣的评价,寥寥10字,生动刻画了滇籍清官钱沣的形象。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一字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清代大臣、书画家,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进士,授检讨,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学政、通政司副使、江南道监察御史、通政司参议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著有《南园集》等。钱沣不仅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且书画造诣极高,堪称大家。近现代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李瑞清评价:“能以阳刚学颜公,千古一人而已。”绘画方面钱沣尤喜画马,其所画瘦马,风鬃雾鬣,筋骨显露,神姿逼人,因此被称为“瘦马御史”。
钱沣世代寒素,幼时偶然得到一些残篇断简,便熟读深思,曾入昆明五华书院学习。他兄弟姐妹6人,倍尝生活的苦难。出身贫苦的人生阅历,使其对百姓疾苦深有了解、感同身受;乐于助人的家风传承,使其经常帮助贫苦百姓。钱沣少年时便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才华,“少有大志,举止岸然。少长,从塾师游,闻古贤人杰士,辄慨然欣慕”(胡文揆《钱南园先生别传》),早早便获有“滇南翘楚”之美誉。
钱沣严于律己。他曾任湖南学政,往各县视察考试情况,按当时的惯例,学子们要凑钱打点学政,以求在考试中得到照顾,称之为“棚规”。同时,各级大小官员也会因为私事趁机向学政行贿。钱沣既不接受所谓的“棚规”,也不接受私下行贿拜访,秉公办事,在当时官场上成为一股清流。湖南百姓敬仰钱沣的品格,在民间有了“钱沣来了不要钱”的口碑。
钱沣忠于职守。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钱沣中进士后开始入仕为官,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品质,恪尽职守,勇于担当。当时,和珅权倾朝野,众人皆惮于其淫威,对其失职行为敢怒不敢言。钱沣是敢于秉公直言,当面指责和珅失职行为的少数几人之一。清乾隆年间的三起反贪大案,包括甘肃勒尔谨、王檀望的“冒赈折捐案”、山东巡抚国泰贪污案、闽浙总督伍拉纳与福建巡抚浦霖的贪污案,钱沣均参与案件查办,让涉腐官员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清史稿》中赞他“以直声震海内”。
钱沣敢于斗争。“勇斗皇亲国戚国泰”体现了钱沣忠于职守敢于斗争的品格。国泰是满洲镶白旗人,有皇室血统,其父是四川总督文绶,是典型的官二代。同时,国泰与皇贵妃、和珅等人关系密切,有着上层的“圈子”。基于以上原因,他打小就非常肆意张狂,骄横跋扈。为官后对待属吏,稍有不满,便是大发脾气,呵斥辱骂。他不仅飞扬跋扈、性格暴躁,更与山东布政使于易简勾结在一起狼狈为奸,沆瀣一气,“贪纵营松,征赂诸州县”,致使山东诸地吏治废弛,库府银两空缺严重。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钱沣在了解国泰的恶劣情况后,无惧其强大背景,毅然上疏弹劾国泰。皇上下令大学士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和钱沣一同前往山东调查,“和珅庇国泰,怵沣,沣不为挠”。由于钱沣等人坚持秉公执法,虽然国泰与和珅勾结,向商贾借钱以充实府库,最终真相依然被查清,并通知全省商贾,将自己的银两取回,不然一律充公,一时间“库为之空”。经过艰苦的调查,仅历城一县便发现亏空白银4万两,且有明显挪移掩饰的痕迹。钱沣浩然正气,办案注重证据,使得国泰不得不对贪污受贿以及掩盖犯罪痕迹的事实供认不讳。国泰的供述使得案子查办进展顺利,一扫过去“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境,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此案查出山东全省共亏空库银200多万两,其中被国泰个人勒索侵吞的便达8万两之多。国泰被押解回京城后,虽有人不断替他求情,欲使其免于一死,但钱沣证据确凿且据理力争,最后以国泰判死刑终结案件。国泰一案,钱沣得到乾隆皇帝的嘉许,在同僚中引起巨大反响,谏官群体为之振奋。时人将钱沣称颂为“鸣凤朝阳,柏府新声”,朝堂内外风气蔚然一新。
钱沣心系乡梓。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钱沣回乡“丁忧”(依制度为父母守孝),恰逢昆明发洪水,民众苦不堪言。钱沣亲自考察6条入滇池河流,提出治河疏浚方案,不仅撰写了治理水患的科学著作《六河书》,且带头捐资修建水利造福于民。钱沣因国泰案名满朝野,他却仍旧保持清廉本色,以至于他在昆明守孝期满回京任职,却因囊中羞涩无法成行。当地官员欲赠予其路费,却被他婉拒,最后靠着向亲戚借的钱才得以返回京城。
钱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为清代官场注入了一股清流。他一生秉公而行,无畏权贵,清廉以正身,直谏以修德,而且在诗、文、书、画、联方面都享有极高名望,被誉为“滇中第一完人”。
来源/云南网
©软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软件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澜湄视听 » 瘦马御史钱沣:以直声震海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