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应用介绍

11月23日,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的相关研究,加强国内外各研究单位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主办,遗传进化与动物模型重点实验室、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灵长类设施)、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承办,召开了“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际研讨会”(英文名称: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imate Phenotype and Genetics)。来自美国、德国、西班牙、日本和中国的14位报告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同时会议主持及参会人员也从会议的三个主题方向与报告专家展开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所长,设施主任姚永刚向参会人员介绍了研究所基本情况以及灵长类设施建设和试运行情况,重点介绍了设施各个科研技术平台的科研支撑和技术服务情况,欢迎国内外专家到平台开展相关研究。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生物医药研究理想的实验动物,是转化医学研究的临床前关口。聚焦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系统解析包括疾病表型发生发展过程的机制,则是发现人类健康和疾病等表型特征形成的内在规律和生物标志物的有效途径。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灵长类设施的目标是:服务国家重大研究计划与重点任务,汇聚多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孕育国际合作大计划,助推生命与健康领域前沿研究发展,充分发挥我国灵长类实验动物和医药生物资源的优势,实现原创性重大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会议分为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学、灵长类模式动物疾病模型与机理、灵长类动物干细胞及发育生物学三个主题。其中,“灵长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主题报告包括灵长类动物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模式、系统发育关系和进化历史等,探讨了非人灵长类动物保护、非人灵长类动物功能性突变的发现、人类遗传性疾病自发模型等。这些工作为我们提供了灵长类动物进化机制的新认知,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灵长类动物遗传变异与人类疾病关系,并为研究相关疾病机制提供了新思路,构建了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桥梁。

“灵长类模式动物疾病模型与机理”主题报告包括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的重要进展,如语境相关发声障碍、记忆障碍、帕金森病(PD)、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AD)、运动功能障碍、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及2型糖尿病(T2D)等非人灵长类动物疾病模型的构建及机制解析,为临床转化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实验数据。

“灵长类干细胞及发育生物学”主题报告包括卵母细胞成熟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poly(A)尾表观遗传调控及卵母细胞与颗粒细胞偶联导致其减数分裂过程紊乱等相关工作,为临床卵母细胞质量控制及评估、卵巢衰老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及关键干预靶点。

本次“灵长类表型与遗传研究国际研讨会”汇集了国内外灵长类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灵长类动物研究的前沿和共识,分享相关领域发展的最新成果,共同探讨了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加强在灵长类动物研究领域不同方向的交叉合作。为推动全球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注入了新动力。

与会学者和参会学生还现场参观了灵长类设施和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资源库,对灵长类大科学设施等国家级科研技术支撑平台以及昆明动物所丰富的灵长类资源和学科优势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本会议由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对外民间科技人文交流项目资助



来源/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点赞(0)

立即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