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的“流行歌曲”,已经疯狂“上分”了200多年!
应用介绍
#追云记#
最近
云南方言
云南山歌
又成了网络热门话题
为什么云南每个“赛季”都出“王者”?
或许这些“才艺”是“刻在云南人的DNA里的”?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疯狂“上分”了200多年的“滇戏”
滇人爱戏
爱得颇有滇人之风
滇剧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云南风土人情、精神风貌相伴相生。
圈内人物常说:“七分念白三分唱”,滇剧念白更是独具韵味,听来分外亲切,这便是地方戏曲最大的魅力所在。家乡话勾连的是根与魂,最是让人魂牵梦绕。
何为滇剧?
滇剧是云南特有的地方剧种,是云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是清代中期在云南融汇当时国内各主要剧种特长,以云南方言为基础,与明代以来形成的本地声腔、民族曲调融汇而成的一种地方戏曲。考察其源流,与中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有关。
清朝雍正、乾隆时期,因矿冶工业兴旺发达,云南吸引内地商帮纷至沓来。在此期间,安徽的徽调戏班,跟随徽商也进入了云南。滇剧里的胡琴腔应运而生,其曲调庄重、委婉,独有风韵。与此同时,湖北的汉调戏班也来至云南,“湖广腔”“西皮腔”的汉调逐渐演变成襄阳腔。表演形式中也逐渐增添了云南的乡土风味、生活气息。再加上因秦腔衍生而成的丝弦腔,滇剧的三大声腔应运而生。
戏中有人,人中有戏
滇剧演员们在走村过户间,观察着形形色色的世态人情,反哺成舞台上栩栩如生的人物角色。每当滇戏入乡,百姓便从八方涌来,叫好声,欢笑声,以至悲哭声,唏嘘声,交织成歌。
云南作者或艺人编写的当地历史故事戏,如《薛尔望投潭》《逼死坡》《宁北妃》《陈圆圆出家》;根据当地的民族传说改编的民族故事戏,如《蝴蝶泉》《望夫云》《南慕罕公主》等更是真正成就了滇人滇戏,其中蕴藏的民族精神和崇善思想成为滇剧永恒的灵魂,浸入了滇人的血脉之中。
被人称为“滇剧泰斗”“云南叫天”的栗成之在其所著的《滇剧指南》序言里,一开头就写道:戏剧之学,本属文艺范围,其在社会,原有相当价值……
滇剧在云岭大地上粉墨登场,以海纳百川之态迎来八面潮声,又将其留精去粕,形成独具云南魅力的戏曲文化。
“说的是一辈子,就是一辈子。”
演了六十年滇剧的王顺祥是安宁市大石庄村滇剧传习馆的滇剧带头人。
十二岁时,王顺祥被村里的老艺人许世玉收为弟子。一开始,王顺祥只跟着跑龙套、演配角、学文场,拉主弦胡琴,入门以后师傅开始给他传授武场和唱念做打。
那时候,看剧是村民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每当剧幕拉开,戏台前便是人山人海。“房顶上都是人啊!”回忆起《穆桂英送降龙木》那场戏,王顺祥激动不已,随着台上鼓点激越,锣声喧天,“穆桂英”等身披旌旗踩着鼓点里三圈外三圈的“赶路”,脚下跺起的灰尘将台上一干人等淹没其中,真如策马奔腾一般。
不断奔腾向前的时光亦如骏马,一甲子不过沧海一粟,但却是王顺祥的大半生。爱戏近痴的他,眼见着高楼起,也眼见着滇剧如何一点点从鼎盛走向平凡。
“回顾滇剧两百年间的兴衰,体味滇剧存活的现状,喜怒哀乐一起涌到心头来。滇剧是否能走上新兴之路,心里面打着一个大问号。” 滇剧专家、原云南省滇剧院副院长包钢在《滇剧史话》书中言道。
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滇剧作为云南的地方特色剧种,面对时代的挑战,正在积极结合时代特色推陈出新,将“新滇剧”呈现给大众,以实现滇剧的创新发展。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文旅公共服务中心2023年“文旅融合”传统戏曲惠民演出
近年来,云南省滇剧院坚持新编历史剧、传统戏整理改编、新创现代戏并举的原则,创作改编了多部深受好评的优秀滇剧作品,《关山碧血》《古琴魂》《铁血流芳》《回家》《张桂梅》等作品相继问世,融合新时代特色的新作焕发着与众不同的亮色,成为耀眼的云南“景致”。
昆明官渡区的牛街庄是云南有名的滇戏窝子。2009年9月,牛街庄滇剧博物馆挂牌,成为云南省第一个滇剧博物馆,业余滇剧社团内藏高人,吸引着一众票友,宾客往来不绝。在云南,似牛街庄这般的自发滇剧组织遍布各地。
一方山水育百年滇剧,几尺宽台展万千山河!在云南,滇剧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历200多年的历史,滇剧仍历久弥新。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与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软件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本站所有软件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使用,请支持正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 澜湄视听 » 云南人的“流行歌曲”,已经疯狂“上分”了200多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