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视网评】让科学家之光照耀云岭现代化新征程

应用介绍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期,由云南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口述云南·科学家系列》入选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2023“年度口述历史项目”。该系列短视频以21位科学家口述访谈为主要内容,以“影像+文字”的表现形式,使科学家精神通过银幕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激励人们勇攀科学高峰,奔赴星辰大海。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回望历史长河,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都离不开科学家矢志报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优秀品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兆云扎根边疆数十年,走遍云岭大地千山万水,带领团队解决开发中药的源头问题,创制“金品”系列5个国家新药,填补了我国中医药行业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10年的空缺,让民族药走向世界;“农民院士”朱有勇在退休之年主动请缨到澜沧县驻村扶贫,他及其团队放弃了企业数亿元买断林下三七种植技术的机会,无偿教会当地拉祜族群众种植,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科院院士、植物化学家孙汉董,1988年就拿到了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面对导师的挽留,他放弃了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征程上,他们始终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在奋进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为科技事业的进步,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民族发展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的故事将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把小我融入祖国、人民的大我之中,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增进人民福祉,在新时代创造强国富民的新业绩。

朱有勇院士

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干好工作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坚守岗位。植物学家李恒,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凌晨,90多岁依然如此,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采集各类植物标本17万份,荣获国际天南星学会最高奖;许再富教授与热带雨林结缘一生,撰写、主编出版了11本学术著作,获得了中国植物园的“终身成就奖”;鱼类学家杨君兴40年的坚守,让抗浪鱼、滇池金线鲃等珍稀鱼类从濒危到“复活”……他们虽然职业不同、话语不同、表达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都把“择一事、终一生”当作人生追求,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做到了不负光阴、不负韶华。滴水有穿石的力量,只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时间总会给你答案。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向着一个目标坚定前行,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就没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能创造不一样的奇迹,让平凡的人生彰显非凡的力量。

杨君兴教授(中)和王晓爱(右)、张源伟博士在云南高原鱼类育种重点实验室观察鱼类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创新是科学家的名片。历史总是在科技进步中开启新篇,辉煌总是在勇攀高峰中不断实现。“天麻之父”周铉教授,经过13年的潜心钻研,改写了天麻只能野生不能人工种植的历史,让天麻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昭通彝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认知神经科学探索者蔡景霞,承担了中科院、国家科委多个重大项目研究任务,实现昆明动物所神经生物学领域从无到有的突破;花卉专家王继华带领团队以建设世界一流千亿花卉产业为目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孵化了一批批省内乃至全国有名的花卉企业,让“云花”走向世界……他们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勇闯“无人区”、深入“苦寒地”、搏击“浪潮尖”,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奋进新征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紧跟他们的步伐,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持之以恒推进基础研究、原始创新,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努力实现在更多科技前沿领域并跑领跑,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难以忘记,镜头里那一幕幕振奋人心的画面;无法忘怀,访谈中那一句句坚定的话语。云岭科技工作者默默耕耘、孜孜以求的身影,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愈加闪亮,也将激励着更多人勇攀科技创新高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云视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云视网评,投稿邮箱yswyswp@126.com,稿费从优。)



点赞(0)

立即下载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