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云记#
第031期


电影,这个词一出便自带魔力。

1896年1月的一个夜晚,屏幕上的火车冲着镜头呼啸而来,随着现场观众慌乱的惊呼,这部短短50秒的纪录片正式拉开了电影瑰丽世界的序幕。

在过去,看电影是人们为数不多的娱乐,哪个村要放电影的消息总能不胫而走,本村的自不用说,每天掰着手指数着日子过,几个山头外的人也能为看一部电影步行5、6公里山路。

幕起黄昏时,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一方盒子咯哒奏响,这场盛大的宴会终于开场。里三层外三层人头攒动,爱情不仅在屏幕上播放,也在屏幕下涌动。

图片

那会儿,电影放映员的考核极其严苛,一个公社几万人,电影队只招2—3个人,还必须通过3个月培训,3个月实习,才能得到梦寐以求的电影放映技术合格证。

如今,在电视机和智能手机的冲击下,人们不会再奇怪屏幕上的人为什么会动,原本万人空巷的露天电影放映现场也渐渐寂寥无人。

玉溪限定版的“天堂电影院

李云昌成为电影放映员的故事不算励志,甚至在平淡中透着一丝现实的桎梏。

图片

起初,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面包车司机,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而努力工作。有一次,电影公司雇他帮忙拉机器去放电影,热心的他总会多帮一些:拉起幕布,调试机器……因为性格好又做事踏实,放着放着,电影公司的员工开玩笑说“干脆你去放了”。

一辆面包车、一台放映机、一张幕布、一张硬盘,李云昌守着它们,一干就是十几年,放了近千场电影。他和他的设备,成了玉溪限定版的“天堂电影院”。

图片

下乡放电影总会去到一些偏远的村子,有云南十八弯崎岖道路的加持,雨天还有可能碰到山体滑坡;电子机器设备不能碰到水,周六下雨就只能换到周天放;开阔的乡下广场很难找到搭电的地方,李云昌不得不一次次磨合拉线,争取能准时放电影

专用的小本子细致记满了他放映的时间地点和片名;曾有人介绍更好的新工作给他,他放不下电影放映的工作舍不得走;明明精打细算这份工作的收支,却又肯自掏腰包,只为给观众提供更好更新的片源。

虽口是心非,多年的电影放映经历,终究还是在50多岁的李云昌身上留下了刻痕。

图片

食菌时节,他到山里捡菌子,碰到几朵青头菌,笑容在他脸上溢开:“这是‘植物软黄金’的嘛”,这个不多见的词汇也是他从下乡放电影前播放的《野菌飘香谨慎吃》里学来的。

用岁月守护那片光亮的人

问到李云昌是否喜欢电影时,他毫不犹豫回答喜欢。

当问到他电影会不会消失,他说:“电影是一种记录人生活的艺术,它不会消失,想法需要片子传达出去。但下乡电影可能放着放着就不会放了,其实这种露天电影有它独特的魅力,能有这个氛围很好的,只是现在的很多人没感受过,不知道罢了。

露天电影现在基本都是放给不会使用智能机的老年人看,县城的广场电影稍好一些,一场电影能有20、30个人来看就算多的了。年轻人更多是问问片名,就自己回家搜索看了。

图片

那一双双专注于银幕的眼睛是真实的,观看电影时的欢声笑语是真实的,那些共同度过的璀璨时光是真实的,电影的载体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衍变,但放映员用真实人生放映过的虚幻世界,却会存在在每一位观影人的心中,也许会淡化,却永不会消失。

图片

电影放映员,是否有人认识他们、记住他们并不重要,他们选择了构筑一个梦,拉起云端彩幕,站在放映机的阴影里,用岁月守护那片光亮。

追云记是由云南省文化馆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创立的一档以新媒体创新方式、对云南文化和旅游进行多维立体的宣传推广为主的融媒体栏目,挖掘云南有趣的人和事物,以新奇、奇特的角度呈现更加有趣的云南特色。用新视角展示云南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多样性,让更多游客感受云南人文风物,开启七彩云南的心动旅程。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