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访问景迈山,有种感受很鲜明,那就是:舒服。
这里青山绵延不绝,放眼望去如积玉叠翠,蓝天白云下甚是养眼;这里古茶林沧桑馥郁,树上采茶的歌声传来,让人感喟时光美好;这里村寨古朴自然,谦逊的匍匐在大地上,传统房舍更有家的亲切;这里人们身着民族服饰,亲切和善不疾不徐,脸上带着些许羞涩的笑……此情此景,正是理想乡村的样子。
景迈山的春天 苏锟摄影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张丕生介绍,申遗以来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果,包括保护管理得到新提升、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促民增收取得新进展、村庄建设取得新突破、民族团结展现新面貌、文化传承呈现新气象。之所以罗列“六新”,确实因为每条都有内容,都连接着自然风土和民生福祉。如2022年底,景迈山居民人均纯收入达两万多元;古树茶均价从2010年的500元/公斤,增长到现在的800—1200元/公斤;当地已建立起与遗产保护管理匹配的管理、阐释、监测、法律体系等等。
景迈山申遗的过程,正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迈进的历程,未来走的也是“文化遗产”带乡村振兴的路。这条路对于万千正处于振兴摸索阶段的村寨来说,许多方面有借鉴意义。不要觉得景迈山国家投入大,还是国保单位,加之各级领导关心厚爱,所以压根就学不了。恰恰相反,景迈山十多年累积的经验,切中当下的乡村振兴“要害”。
翁基村茶农 顾启凡摄影
先说制度供给。景迈山能做到“茶像茶,林像林,寨子像寨子”,是有一套制度支撑的。为什么许多其他名茶山上,好看的民族建筑多被水泥房、落地大玻璃窗取代?一是保护老房子很贵,现代化提升改造不比新建房子省钱;二是农民也不知道该怎么科学利用提升老房子,这是很专业的古建筑技艺。
景迈山上政府出台了“民居建筑导则”,阐明该用什么材料工艺,还有样板房可借鉴,当然也有项目资金支持改造。乡村振兴中,方方面面的事怎么看怎么干,需要充沛的“制度供给”,通俗易懂地告诉农民方向、边界和办法。这些年当地实施专项法规3部、规章制度7部,完成对177项相关法律法规的收集整理,编制了村庄规划为15个村寨的保护利用作为依据——这些还只是景迈山制度体系的部分。
再说多方共治。申遗过程中充分照顾各方利益主体的权益诉求,用仙贡的话说,是“商量着来,不是谁说了就算”。景迈山形成了“政府、社区、老人、宗教”的共管机制:政府侧重于组织制定法规规划、加强保护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引导工作方向等;社区侧重于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自治组织、开展节庆活动等;老人侧重于宣传道德规范和遗产价值,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等;宗教侧重于通过佛事活动宣传遗产价值等。这一平衡多元的结构既能体现党的领导,又有助于发挥民间自治力量。
景迈山村民自我管理、参与治理在茶上最明显。南康告诉笔者,2007年左右茶叶涨价,有些村民和客商把外地便宜茶叶拉上景迈山,冒充本地茶叶卖。南康组织村民在各进山口看守,进山的车要开后备箱检查。一天收了上千斤外来茶叶,大家直接给倒进茶地里当绿肥了。有人抗议:“茶叶不是毒品,你们有什么权力检查?”有村规民约在,南康他们坚持了下来,景迈和芒景的茶农还凑钱给值班人员发补助。直到今年春茶季,这项自治措施还在坚持。
欢乐景迈山 谭春摄影
还有可持续发展。许多人注意到,相对于有些名茶山,景迈山的拍卖等“炒作”行为少,茶叶价格相对平稳合理。有人说是因为景迈山茶叶产量大价格炒不起来,有人说是因为景迈茶口感偏淡还有涩底。
笔者补充个细节。景迈山上茶王树或者茶魂树的选择,是老人们定的,每年开采前都要祭拜,而非出于商业利益选最高大丰产的。南康说:“一个山头上不能有两个神,民族的神灵不是财神爷。”无论是宗教信仰因素,还是文物保护的导向要求,都不允许鼓励商业炒作。正如芒景村现任党总支书记科哎华所言:“老祖宗也希望我们长长久久的。”
可持续发展体现在景迈山人的精气神里。因为一杯茶的熏陶渐染,山上的人们安静祥和,风俗淳朴平实不贪心。这里没有高高的院墙,各家的茶叶财物触手可及,各寨没一个保安,真正夜不闭户。南康说:“如果风俗不好,受害的就是各家各户自己。”在景迈山你会发现,可持续发展不是什么高深模式,还表现为一种心态、一种风俗。
景迈山的“振兴启示”还有许多,比如高水平专家的指导,比如真心把保护放在首位,比如“山上做减法,退一步考虑问题”等等。当时面对申遗成功的前景,仙贡谈到:“大家心里挺坦然,按这么多年沉淀的路子走下去就行;不过也有一点担忧,担心哪里还没准备好。”这“一点坦然一点怕”的诚敬之心,也是景迈山十多年“马拉松式申遗”累积的精神财富。
山康茶祖节 谭春摄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