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池梦痕 展期:2023年6月10日~7月9日 地点:一楼临展厅 主办单位:云南省博物馆 孙太初学术、艺术成就回顾展 孙太初先生是新中国云南文物考古学的重要奠基人,也是震惊世界的“滇王之印”的发掘者。作为云南第一代考古学家,先生筚路蓝缕,甘之如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为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届八十岁高龄时,孙太初将生前创作的一百余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给国家典藏机构,给后来的时代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艺术参考。 本次展览分为“人生亦有初”“在田野路上”“墨守方寸间”三个单元,以时间为轴线,通过不同时期的老照片,先生收藏的古籍、对云南考古、碑刻的研究成果、书法、绘画作品等展品。谨以此展览纪念孙太初先生人生和艺术的双重传奇。
代表性展品
孙太初先生参与发掘的文物 滇王之印(复制品) 边长2.4,高2厘米 “滇王之印”1956年出土于晋宁石寨山6号墓,用纯金铸成,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重89.5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在考古学上,像这样出土文物与文献记载相一致的情况并不多见。“滇王之印”是云南隶属于中央的重要物证。
《云南古代石刻从考》 自1953年至1966年十余年间,孙太初先生遍访云南碑刻,对云南所存明代以前碑刻,大部分都亲手拓制或抄录过。同时也对云南历代碑刻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留下了诸多文章和著作,并汇集成《云南古代石刻丛考》一书。书中收录了对汉封地刻石、晋爨龙骧墓石、大理高氏墓碑残石等十七块古代碑刻的整理、校勘及研究,成为后来古代碑刻研究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书中提到的南诏德化碑拓片及大理国高生福墓志墓碑残石亦将在展览中呈现。 南诏德化碑拓片 唐·南诏 长232厘米 宽73厘米 大理国高生福墓志墓碑残石 宋·大理国 长50厘米 宽25厘米 高80厘米
梦雨楼印存 梦雨楼印存 (郭伟提供) 1973年,郭伟刚拜入孙太初先生门下学习篆刻,因当时缺乏学习资料,故手工制作了一册空白印谱,手打了此册,共藏70枚孙太初先生印章。又因当时物质条件差,所以没有品质较好的印泥,印谱所使用的纸张,也因为缺乏正规宣纸,而采用了所谓的腾冲宣。此册印谱,是作为类似学习篆刻的教材使用,成册后,孙太初先生在扉页亲笔题写了名称。
孙太初书法绘画代表作 《篆书“强其骨”斗方》 纵67厘米 横66厘米 释文:强其骨 老子句 七十九叟 孙太初 钤印:孙太初(白文)、人书俱老(朱文) 《篆书“强其骨”斗方》是孙太初七十九岁时所作。孙太初因一生钻研金石、碑刻,其书法以篆书、隶书为长。中锋用笔,雄健大方,朴拙古厚,极具“金石气”。 《大利长寿图》 纵68厘米 横68厘米 释文:大利长寿 古滇孙太初七十又九写于梦雨楼 钤印:孙(朱文)、石工无咎(白文) 《大利长寿图》取画中荔枝、仙桃吉祥之意。书法用笔,简约明快,取众家之长于画中。篆书题“大利长寿”四字,浑穆高古。此画为孙太初七十九岁时所作。 《隶书开通褒斜道刻石》立轴 纵87.8厘米 横66.3厘米 释文: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余道。 开通褒斜阁道刻石摩崖隶书,而具篆势古朴遒劲,瘦硬通神,极富装饰趣味,颇与当今之美学思想脗合。古滇孙太初 钤印:孙三所作(蓝文)、石工无咎(白文)、方岡名臣后人(白文) 《隶书开通褒斜道刻石》立轴,行间紧密,别绕奇趣。“金石气”尤重,突显了孙太初深厚的碑帖、篆刻功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