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如春、五彩斑斓的云南让无数人心驰神往,滇山云水间的非遗故事,同样多姿多彩。今年5月,央视《非遗里的中国》走进云南,将视角对准“云子”、云馔、独龙毯、瓦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非遗再次火出圈。

                 


             


             

你知道吗?云南非遗,取得了这些成就:                                            



一、非遗项目调查认定持续加强。

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目前全省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居全国第10位。开展第5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新增名录207项,总数增至1031项。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州、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015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766项;有大理、迪庆2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85个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我省有6个项目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二、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取得新成绩。

全省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人,居全国第8位;命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16人、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568人、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2563人。建设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据库,完成43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工作,正开展49名国家级传承人记录,启动100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

 

三、非遗资源利用取得新进展。

建立3个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3个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5个省级非遗工坊,探索“非遗+”、“+非遗”等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子,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花样出圈的背后,云南做对了这五件事。

 

一、加强制度设计。

2022年,省委提出实施“3815”战略发展目标,对提升全省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作出安排;2023年,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文化润滇,全面加强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全力申建元谋猿人、晋宁石寨山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省各地进一步推动立法保护,2013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实施以来,昆明市等6个州市、禄劝县等10个县制定了非遗保护地方条例。

 

二、充实机构队伍。

成立省博物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3个事业单位。2023年4月,省委编办批准设立云南革命军事馆,增加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制50名、副处级职数2名。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设置了相应职能机构,充实了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

 

三、加大资金投入。

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2019年以来,共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2.79亿元、统筹省级财政资金4.71亿元,用于文物保护、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非遗代表性项目补助和国家级、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十四五”以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 6465万元,支持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玉溪窑址等5个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四、完善传播体系。

结合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普法宣传月宣传主题,举办专题讲座、展览、现场咨询,组织媒体、网络宣传“两法一条例”。通过央视摄制播出《国家宝藏》、《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等大型文化节目,正在筹备与云南卫视合作开办《非遗里的云南》栏目,形成宣传热效应。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举办节庆活动,推荐组织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南博会、旅交会、文博会等展览、展演和展销,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2023年5月,丽江东巴文、德宏傣族剪纸等非遗传承人赴美参加中国驻美使馆开放日暨云南省推介活动,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展示和互动体验,获得美国民众高度赞誉,我驻美使馆来电表示感谢。

 

云南省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多样的地区之一,共有12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云南非遗,大有可为。


点赞(0)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